【現場直擊】日本都來取經!亞太最先進的離岸風電技術就在台灣

2019-08-13

天下雜誌679期 劉光瑩 2019-08-12

2017年815大停電,讓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成為輿論焦點,兩年後,《天下》深入北中南,訪查與2025能源轉型目標落差最大的離岸風電進度,直擊苗栗外海如城堡般的工作船、台中港亞洲最專業的離岸風電碼頭,以及高雄興達港30層樓高的風機水下基礎。台灣海峽儼然成了全世界最忙碌的風場,幾近從零開始的離岸風電,已跨出傲人的一步。

【現場直擊】日本都來取經!亞太最先進的離岸風電技術就在台灣.jpg

今年盛夏,當台灣被熱浪包圍、用電屢創新高同時,《天下》跟著一支離岸風機,從零組件到成為海上發電廠的旅程,看見離岸風電產業在台灣落地的過程,一切正如火如荼地在台灣海峽上演。

風力、太陽能為何能挑戰已有百年歷史的化石能源體系(例如煤炭發電),原因很簡單:邊際成本為零。換句話說,只要有風、出太陽,能源就自然產生了。

「再生能源的經濟效益正變得讓人無法抗拒,」法國巴黎資產管理公司永續發展研究主管劉易斯在《金融時報》的文章寫道。

但這並非意味著零成本,因為絕大多數成本都花在基礎建設上。在歐洲發展已臻成熟的離岸風電,如今在台灣才剛起步。

今夏開始,台灣第一次建置大規模離岸風場、第一次訓練本土的風場工作人員、第一次生產重達千噸的風機水下基礎。

經濟部指出,2025年預計將在台灣海峽上設置5.5GW10億瓦),約700支離岸風機,新增就業人次約兩萬人,累計帶動投資上兆元。

北部苗栗竹南龍鳳漁港外海海上工地,起高塔蓋風機

苗栗竹南龍鳳漁港,早上9點,烈日下已有10幾個人坐在海堤上釣魚,夏日是臭肚和黑格(黑鯛)的季節。

但他們釣魚的背景畫面,跟以往有些不同。

離岸兩公里處的海上,散布著4支60層樓高、聳立入雲的離岸風機,10幾個露出水面、亮黃色的是風機轉接段。重達千噸的自升式平台船,4隻長腳穩穩站在海裡,緩緩吊裝風機塔架。

遠看工作船似乎靜止不動,但釣魚的黃大哥笑說,「這麼遠看不出來,他們上面說不定很忙呢!」

這儼然是座海上工地。除了平台船,還有鋪海底電纜的布纜船、起錨船、拋石船、載鯨豚觀察員的漁船,與在打樁時會製造氣泡幕以降低噪音的氣泡幕船。

這一天的上午,台大工科海洋系教授蔡進發,正好帶著80位來自彰化、台中等地的高中生參訪竹南風場。「這是台灣第一次,希望能有更多學生對海上風電工作感興趣,」蔡進發說。

24歲的海洋風電高壓工程師張譯升說,在新產業很多學習,但也感受到台灣跟歐洲文化差異。例如在歐洲許多電力公司是民營的,離岸風場開發商可以跟電力公司談合作,但台灣的狀況不太一樣,台電許多規則沒那麼彈性,但歐洲工程師不理解,此時台籍工程師就是重要溝通橋梁。

要升高一的彰化學生,在烈日下遠遠看著風場,也許他們往後將成為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的生力軍。如果在距竹南風場兩公里的龍鳳漁港岸邊,看不出塔架、葉片與工作船多大,想近距離目睹這些龐然大物,就得往南80公里,到台中港的風電專業碼頭一探究竟。

中部台中港梧棲區風電碼頭巨人的樂高遊戲場

台中港梧棲區西門子歌美颯的碼頭,德國來的起重機,正緩緩將長75公尺的西門子風機葉片吊到船上,準備開往苗栗。

這艘船,就是在竹南風場外海工作的自升式平台船Seajacks Za-ratan,長81公尺、寬41公尺、總噸位近萬噸(見上圖)。5月底剛從荷蘭鹿特丹來台,如今每隔幾天就要來回台中港與竹南風場,最快9月可完成20支風機的建置。

每年冬天以烏魚大豐收景象聞名的梧棲漁港,如今隔壁多了個夏天的新景點:風電作業專區。碼頭上堆滿了數層樓高的風機機艙、塔架與葉片,來自歐洲與台灣各地的工程師穿梭其間,揮汗工作。

一年半內,西門子歌美颯更將在台中港,建立歐洲以外第一個離岸風機機艙生產基地。

「台灣是亞太離岸風電的領頭羊,我們在台中設機艙組裝廠,除了著眼於台灣,還有亞太地區其他起步中的市場,」西門子歌美颯亞太地區離岸風電執行總經理倪邇思(Niels Steenberg)說。

「是不是很像巨人的樂高積木?」西門子歌美颯資深駐地經理賀國樑笑說。眼前的工程人員正以遙控器操控12軸平台車,載著四百噸重的機艙,緩緩從倉儲區移至上貨區,準備吊到船上。

今晚預定要送到竹南風場的,有六支葉片、兩個機艙、兩支塔架,是兩支風機的量。光裝船工作就要進行到半夜,重超過萬噸的平台船,要緩緩開六個小時才能到竹南,猶如一座海上的移動城堡。

跟歐洲工程師工作,除了提供源源不絕的咖啡,賀國樑也不忘幫他們接地氣。

採訪隔天,工地就要舉辦中元普渡,讓外國工程師熟悉台灣習俗。賀國樑說,他們已準備好供品,希望率領工程師一起祈求好天氣、施工平安順利。

這個目前亞洲最專業的離岸風電碼頭,日本都來取經。喬集偉思特總經理黃宏基說,前陣子日本北九州港務公司官員還來考察過,因為日本近年也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特別來台灣看專業碼頭怎麼做。「台灣現在已經領先日本,」他說。

硬體需要建設,人力也得花時間訓練,在先期需要經驗豐富的外籍顧問幫忙。

走進海洋風場位於台中港的運維辦公室,位於中樞的海事監控協調中心,來自英國的史崔克(Toby Strickett)正聚精會神緊盯銀幕上竹南風場所有船隻位置,就像是機場塔台人員,即時進行調度。

他有近20年海上工作經驗,參與離岸風場近10年。「每天都有不同工作進度,包括打樁、安裝轉接段、布海纜、裝葉片等等,」他說,現在比較大的挑戰,是因為擔心颱風侵襲,要把握好天氣時努力安裝,工作時程偏緊湊。

風機維修藍領人才的產地

除了辦公室的白領,風機運維的藍領專業者更不可或缺。

來到台中港附近、風能訓練公司將落成的訓練中心,外籍講師正在訓練年輕的台籍種子講師,從21公尺高塔以繩索練習安全垂降撤離,模擬海上的作業狀況。

幾位講師去年剛從英國受訓回來,現在第一次在台灣的場地上3週培訓課程。怎樣的人會來維修風機?有前消防員、工安工程師、人員運輸船船長,和有陸域風機維修經驗的技師,還有一位年輕女性。

未來,他們將成為炙手可熱的種子講師。

因為離岸風場從下半年開始進入施工高峰期,風場完成後還有20年的維運作業。金屬工業研究中心預估,至2025年將創造超過6500位作業人員需求。

去年5月開幕的風能訓練公司,就是要從無到有,建立風能領域人才庫。

風能訓練公司董事長鍾英鳳指出,這個國際風能協會GWO認證的訓練中心,是在亞洲唯一提供完整8個訓練模組、設備最新的場地,未來還能幫其他亞洲國家訓練專業離岸風場維運人員。

有了這張證照,就能在全球離岸風場工作。但想要在台灣工作,則一定要先在台中受訓,鍾英鳳強調,因為各國安全規則不盡相同。

培訓講師楊豐遠說,訓練內容根據國際規範,有基礎技術、基礎安全訓練、急救和救護、高處作業、安全搬運、海上求生、火災感知。

像他這樣10多年前就參與陸域風場建造維運,又是丹麥維斯塔斯(Vestas)風機維修講師的人,全台不到10個。

訓練中心正準備9月開課,預期到年底可收至少兩百個學員,明年上看千人。

離岸風機維修的挑戰何在?「天氣是最大不確定因素,」楊豐遠說,在陸上風機間移動最多15分鐘,但是在海上要配合天氣潮汐,有可能因為氣候不好,要等待兩週才能進行預定工作。

黃宏基同意,離岸風電明年會需才孔亟,因為三個風場同時開工:海能風電、台電示範風場和達德能源的雲林風場。「現在開始訓練都已經很趕了,一開始可能需要較多國外技師。」

然而,台灣在地人才仍有不可取代優勢。英國講師歐錫亞(Tom O'Shea)擔任離岸風電安全課程講師已八年,他認為歐洲技師到台灣風場,炎熱氣候是一大挑戰,必須不停補充鹽巴與水分。「在風場建設初期,對環境的適應力會是台灣人的強項,」他說。

但對台灣人來說,最需要學習之處卻是文化。

上緯新能源協理李宏道就說,台灣固然有勞動安全衛生法令,但落實狀況不一。「歐洲離岸風電領域非常注重工作場所安全,」他強調,例如在台灣許多工地,手割傷了不算什麼。但在離岸風電工作場域,再小的傷口都要通報工安事件,養成習慣才能更安全。

眾人所見的離岸風機,往往只有露出海面的葉片與塔架,但撐起半邊天的無名英雄,卻是埋藏在海平面下的龐然大物。要看他們的產地,就得繼續南下到高雄興達港。

南部高雄興達港造出30 層樓高的風機水下基礎

參觀興達海基在高雄茄萣的工地,脖子很快就痠了。

因為這座南台灣唯一生產離岸風機管架式水下基礎的廠房有15層樓高,全台恐怕只有台船有比這還高的廠房。

「水下基礎整組立起來,跟中鋼在亞洲新灣區的29層建案差不多高,」興達海基董事長王亞洲生動形容,他指出,未來要供應沃旭能源大彰化風場的水下基礎,高度達80公尺,重1200噸以上。

這兩條預計年底完工的產線,共將有8座天車,包括可吊3000噸的超大環形起重機,是台灣唯一。

「從無到有、開疆闢土,很有成就感,」中鋼執行副總王錫欽受訪時說,「離岸風電有了天時地利政通人和,才能化挑戰為機會。」

這座水下基礎廠得來不易。王亞洲解釋,中鋼投資的興達海基投入近70億建廠,但為了取得欠缺的關鍵技術,多次到歐洲參訪水下基礎公司,包括丹麥與比利時公司。後來選擇與西班牙的Nervión合作,因為雙方對技術移轉理念較接近。

植入標準程序的工作習慣

做沒做過的事,最大挑戰是能力提升。銲工一定要有第三方認證,到明年中生產時,興達會需要兩百位銲工,技能水準要通過極高等級的六G認證。

然而,認證還是其次,觀念差異才是挑戰。王亞洲舉例說,有一次銲工試做作品,歐洲工程師問了一個問題就判不合格。

原來,根據離岸風電產業標準程序,銲接前得先用中週波加熱機慢慢升溫,機器能精準計算送出多少熱量。但有銲工嫌麻煩,只用一般加熱火槍噴噴,被工程師一句「你加了多少熱量?」馬上被問倒。像這樣遵循標準作業程序的工作習慣,要花時間培養。

王亞洲強調,離岸風電產業規範相當嚴格,所有水下基礎銲道都要做超音波檢驗,品保從供料就開始,所有生產原料從出貨開始就要有生產履歷,因為水下基礎要在強風大浪之下得撐20多年,一定得堅持品質。

他不諱言,最近在密切觀察日本離岸風電市場的動向,等興達海基建立實績後,未來也有機會外銷。

「除了技術、品質、知識、環安衛標準養成之外,價格亦要能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才能成為離岸風電開發商長期合作的供應伙伴,」沃旭能源亞太區採購總監麥斯特(Jørn Mester)說。他強調,台灣廠商需要有長期規劃和投資決心,才能真正在國際離岸風電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這需要靠充沛資金及長遠的規劃才能達成。

身為離岸風電後進者,台灣卻能在短短2年,吸引到來自全球離岸風電開發商的佼佼者,一點一滴、從無到有在海上築起風場。儘管仍有不少艱鉅挑戰,初步成果已值得驕傲。(責任編輯:賴品潔)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6394

核能,燃煤,天然氣,再生能源,抽蓄水力,燃油,太陽能,風力發電,沼氣發電,生質能發電,水力發電廠,太陽能電廠,太陽能投資,核能發電,燃煤發電,天然氣電廠,核四,深澳電廠,台灣電力需求,缺電,電價上漲,陸上風力發電,離岸風力發電,風機,風力發電機,水力發電機,核能機組,核廢料,燃木發電,太陽光發電,風力發電機,核4封存,核廢料,核災,輻射,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