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貿易戰、中國太陽能廠競爭,擴大布局第三地並持續轉型為良方

2019-10-31

作者 Daisy Chuang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0 30

全球綠能發展備受矚目,2019 年再生能源占全球電力來源 8%,預估能在 2030 年達 25%,其中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為綠能發展主力,在台灣也是如此,只不過面對貿易戰以及中國等國的強大競爭,台廠該如何應對?

面對貿易戰、中國太陽能廠競爭,擴大布局第三地並持續轉型為良方.png

近日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舉辦「眺望 2020 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今日已邁入第 7 天,上午則主要探討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的發展。

目前全球能源結構正在改變,再生能源儼然成為多國當紅炸子雞,雖說開發中國家面對快速成長的用電需求,還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但開發中國家更加偏好再生能源,因此在 2015 年到 2020 年全球再生能源的複合成長率(CAGR)已達 6.6%,相較之下傳統的化石燃料 CAGR 1.8%,傳統能源的發電占比也在這幾年間下降 4.4%

台灣的太陽能、風力發電裝置量也正逐漸提高,太陽能裝置量截至 2019 8 月裝置量已達 3.7GW,整體發電比例也提升至 1.4%,不過以產業面來說,台灣太陽能廠面對的難題也不少。

台灣太陽能電池的產業高峰為 2010 年,當時產值突破 2,000 億,但過去幾年受到美國雙反稅影響,2018 年又撞上的美國 201 條款、中國的 531 新政,電池成本已快速下降,甚至低於台灣電池的生產成本,產值跌至 1,121 億元。工研院指出,台灣廠商得掌握高附加價值的區塊外以及尋求全新的技術機會,才有辦法因應快速變化的全球市場環境。

目前台灣的太陽能廠商已經從矽晶圓、電池中上游製造逐漸轉移,電池改以內需為主,像是身為全球十大電池出口商的聯合再生能源主要業務就是內需市場與銷往歐洲,不少台廠也因為政府設立 2025 年太陽能裝設目標,朝向系統與維運市場邁進。

而面對各種貿易戰、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工研院也建議台廠能提高第三地區的生產比重,布局第三地市場,也應持續投入研發高效率產品與轉型。

工研院分析師指出,太陽能電池產業排名一直在變動,許多廠商在沒有賺錢的狀況下會逐漸退場,而新進廠商在無過去設備包袱下,又會以新技術及製程補足空缺。畢竟各國的經濟環境、政策都在變化,如今全球太陽能電池發產已然成熟,就要考量供貨管道、人力、設廠成本與關稅等更多事物。

工研院認為,未來再生能源發展將由高價商品轉型為日常必需品,因此創能產業除了快速掌握高附加價值的區塊外,尋求新的技術機會也是重要的課題。

https://technews.tw/2019/10/30/solar-iek-consulting/?fbclid=IwAR0drncG3_gCDfuAv2jCkb_YqCWIN67CvuxbdYLgitTYP4gPdelVzpPWWU4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