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正視歐盟可能通過的綠色新政

2019-12-21

工商時報 主筆室 工商社論

聯合國環境署日前發布「年度減排缺口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續創新高。進而指出人類必須加速減碳,否則如果只是按照現有速度減碳,則到本世紀末,全球均溫將上升攝氏3.2度,比巴黎氣候協定中的攝氏1.5度,要高出兩倍以上。

其實不待氣候專家提出數據警告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擺在眼前的殘酷現實,包括美國加州和澳洲墨爾本的森林野火即使警消人員使盡各種方式滅火,但不止是野火燒不盡,甚至蔓延逼近住宅區。又譬如以水都名聞世界的義大利威尼斯,前一陣子也領教了海水暴漲溢上街道的災難。這種種極端氣候的異象,即使美國川普總統不當一回事,執意要退出巴黎氣候公約。但水火無情,災變頻生,則不免令人要反思:這到底應該要算是天災,抑或根本就是人禍所惹出來的!

面對這種無可迴避的因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極端氣候災變,「減碳缺口報告」因而指出,如果人類想要達到本世紀末只升溫攝氏1.5度的目標,則未來十年每年都要少排放7.6%的溫室氣體。環境署的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具體指出,從2030年起,全球每年要少排放15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歐盟、印度、俄國和日本加起來的每年排放量。

儘管報告已經明確揭示未來十年的減排指標,甚至還包括具體的減排數量,但是從2015年巴黎氣候綱要公約簽署生效迄今,各國承諾的減排數字均未能達標。更諷刺的是,這些年來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迭創新高。如2018年總排放量為553億噸,還是高於2017年的535億噸。而去年底在波蘭所召開的氣候綱要公約年會時,主辦國竟然以停止採煤將對該國的經濟動能與就業市場造成衝擊,而悍然拒絕停止礦區的開採!

如此看來,面對全球暖化的課題,儼然呈現氣候專家心所謂危一再警示,但各國基於本國眼前利益的考量,不是悍然排斥,就是不當一回事的虛應故事,最後反而呈現一幅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浮世繪了!

然而,誠如專家所言,面對全球暖化的嚴峻情勢,逐步改變並無法達成目標,需要的是徹頭徹尾的改變。而且,拖得愈久,愈難改變。在面對只想以拖待變,甚至是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短視之輩,以及總結聯合國從上世紀末透過召開地球高峰會議,逐步凝聚共識,而先後簽署京都議定書及巴黎氣候綱要公約的經驗來看,這還真是一場具前瞻視野的有識之士,與心存僥倖的短視之徒間的拔河大賽!

既然透過國際協商,甚至已具體簽署同意加入氣候綱要公約,都無法讓說好的減碳目標達成,甚至反而還繼續惡化,一個新的對策方案構思毋寧更值得大家的正視與省思。

預計於121日就任歐盟執委會主席的范德賴恩,在歐盟通過新的執委名單後,揭示她就任後,除了要致力擴大歐盟經濟體的成長動能,並且更要兼顧對抗氣候變遷的威脅。據而主張,未來歐盟與其他經濟體簽署貿易協議時,應納入環境保護條款,以及綠色能源政策。

范德賴恩的此一構思如獲歐盟正式定案,則意謂著將來想要與歐盟做生意,歐盟將檢視對方是否有確實遵循氣候綱要公約的規範,甚至還將包括出口至歐盟的商品之生產流程,是否使用綠色再生能源,抑或是具污染性的煤炭等能源。

姑且不論歐盟最後是否會採納此議,但反射出這可能是未來國際貿易的新規範。台灣做為高度仰賴進出口貿易的經濟體,如果短視的以為這只是遠在天邊的規劃,未及時做好必要的調整因應,則未來恐將陷入更多的貿易障礙!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反思,不管台灣的國際處境為何,做為地球的一份子,理應有地球公民的意識與擔當。伴隨巴黎氣候綱要公約而來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從2015年公布以來,已經日見明顯的成為落實企業、學校社會責任(CSR與USR)的依據指標。然而,即使企業有心依循,學校納為教學重心,但是公部門在執行節能減碳,貫徹綠色能源政策上,不論是消極的不作為,或是政策不斷反覆,則不止讓企業無所依循;一旦歐盟模式成為今後國際貿易的新遊戲規則,屆時再求亡羊補牢,可真是為時已晚了!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1130000232-260202?chdtv

用電大戶,re100,csr,競爭力,100%綠電,環保,供應鏈綠化,綠色供應鏈,廠房裝太陽能,綠色商品,綠能,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工廠裝太陽能,節能減碳,太陽能自發自用,太陽能自用電,再生能源躉售,再生能源憑證,購買綠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離岸風力,合作社,社區公民電廠,原住民地區,能源配比,電業法,再生能源法,800千瓦用電大戶,再生能源,綠電,IRENA,能源,能源轉型,CDP,google,apple,碳權交易,T-REC,陽光工廠,綠色廠房,企業社會責任,屋頂綠化,綠色能源,綠電憑證,再生能源憑證,能源政策,能源轉型,綠電業者,綠電交易,綠色商機,綠色供應鏈,蘋果供應鏈,綠色工廠,陽光工廠,太陽能投資,再生能源, CSR,小巨人獎,產品碳足跡,碳中和,綠色永續創新,綠色管理,零碳計劃,碳排放量,生產綠電,再生能源,綠色供應鏈,綠色原料,綠色製造,綠色包裝,綠色廢棄,綠色電力,綠色工廠,綠色行銷,綠色服務,零碳企業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