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碳定價 促進經濟共創雙贏!全民減碳有成,臺灣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經濟成長脫鉤

2021-05-04

2021-04-29 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臺灣依循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呼應氣候變遷全球行動,自2015年公布施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下稱溫管法)後,已正式納管二氧化碳等7種溫室氣體,制定臺灣長期減量目標、政府權責、減量對策,是世界上少數將減量目標入法的國家,以確保國家永續發展。

rect_1200_600_new_寬900高450.jpg

GDP成長63% 碳排放密集度降低37%

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524億噸,其中,中國排放量約140億噸,全球占比26.7%,位居第一;美國居次,約為66億噸,占比12.6%。相對比之下,臺灣排放量約2.7億噸,佔比僅0.5%。

我國溫管法施行至今,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依法律規範完成相關綱領方案,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已見緩和,反映在碳排放密集度 (CO2e/GDP),也就是GDP每生產1元會排放出的溫室氣體;若以2005年為基準,臺灣發展到2018年止,GDP成長63%,但碳排放密集度卻降低37%,顯示我國經濟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明顯脫鉤。若以國際間最常用於比較的能源燃燒所排放二氧化碳的數據來看,自2005年到2018年間,中國排放量年平均成長率為4.5%,韓國為2.2%,新加坡為2%,而臺灣年平均成長率卻控制在0.2%,成效卓著,在亞洲鄰近國家中僅次於日本年平均成長率-0.5%的表現。

不過,受到美國拜登總統在競選政策提出,將針對未能履行氣候和環境義務的國家,就其碳密集型產品實施碳關稅或配額後,此一碳排放議題,再度受到產業界與國人的重視。

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蔡玲儀,四月中旬出席財訊雙週刊主辦之《台灣綠電競爭力 接軌全球ESG》論壇時表示,我國為對外貿易導向國家,2020年對美國出口額約505億美元,占總貿易14.6%;對歐洲出口額約282億美元,占總貿易8%。

除美國考慮對碳密集型產品實施碳關稅或配額外,歐盟早於2019年底通過歐洲綠色政綱,訂定2050年淨零排放之長期目標,同時,也宣布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以避免歐盟因加強排碳管制,造成當地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的國家。

因應碳邊境調整機制 臺灣必須努力減排

歐盟預計2021年初完成相關衝擊評估,六月發布CBAM 具體規範草案;CBAM可能採取的作法,包括碳價差額稅率、與排放交易連結或碳關稅。此外,與臺灣經貿往來密切的日本,2020年也宣布2050年碳中和目標;同年12月公佈「綠色成長策略」,明示與減碳消極國家進行貿易時,必須與相關國家協調促進「國際貿易的公平性」。

蔡玲儀表示,歐、美、日都考慮以貿易政策手段達成全球減碳目標,其中,歐盟可能優先實施CBAM的對象,包括:碳洩漏程度高、貿易強度強,如 水泥、鋼鐵及鐵合金、鋁、造紙、煉油、化學製品…等產業。

不過,CBAM可能豁免或減免的條件,可能包括:實施碳定價政策或採取積極減量措施、低度開發國家等。

為此,政府正參考國際碳定價實施現況,針對碳排放訂定價格,讓排放者負擔責任,作法包括: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TS)、碳稅或碳費。

以目前各國採取的做法來看,歐盟係採排放交易、碳稅費,美國則採用排放交易(加州、麻州)。亞洲國家中,日本課徵地球暖化對策稅,並採取排放交易(東京);新加坡開徵碳稅;韓國採用排放交易;中國採取排放交易(電力業);印尼規劃中的方案為排放交易,越南則規劃針對電力及水泥業收稅與排放交易。

蔡玲儀表示,碳稅可能會納入能源稅,涉及整體稅制改革,影響層面廣泛,且主責機關為財政部,目前財政部態度傾向審慎研議能源稅制的推動時機。至於排放交易制度,現行《溫管法》已有設計,經由總量管制,再透過排放額度於國內外買賣或交換,達到減量目標。但因產業對於總量管制有很大疑慮,同時擔心額度不流通;加上製造部門80%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前20大企業,排放交易不易達到減碳成效。

開徵碳費驅動減排 積極獎勵低碳技術

為此,我國啟動研修《溫管法》,參考國際碳定價作法,新增授權徵收碳費條文,關於收入支出,現行條文已規定專款專用於減碳及調適,修法特別明文新增可用於發展低碳技術及低碳產業,以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強調低碳技術及低碳產業經濟發展於減碳工作的重要性。

因應全球氣候行動,臺灣必須採取更強而有力的行動加速減碳,碳定價是一個有效的工具,有關碳費的徵收方式、減免條件、徵收時間、徵收對象、收費費率、計算方式等,將於《溫管法》修正通過後,再於子法中訂定,環保署也會持續與各界溝通及交換意見。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31307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