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這場雙重氣候競賽,台灣輸不起!

2021-05-04

2021-04-26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氣候變遷

原本劍拔弩張的中美兩大強權,在「世界地球日」共同發表了《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拜登宣布美國將在十年內溫室氣體減排五十%;習近平重申二年前實現「碳中和」。明確的時間表及減碳深度,代表的是國家決心。

在「沒人可以是局外人」的氣候議題上,台灣卻自我放逐,長期冷處理的結果,是自我孤立而邊緣化。蔡總統在臉書上對地球日的應景貼文,在大幅元首照上押字「把握國際趨勢,規畫二年達到淨零排放的路徑」。「規畫」二字,看得令人驚嚇。當迫在眉睫的歐盟「碳關稅」經貿壓力,都已架到台灣廠商的脖子上,政府才要「規畫」?這空洞的兩字,可能讓台灣由世界供應鏈中消失,總統如何說得出口?

日本已具體提出減碳路徑,南韓總統文在寅也親自提出嚴格的碳中和政策;但蔡英文卻沒有答案、沒有成績可以證明「台灣準備好了」,有的只是作文一篇。民進黨小編還留言貼上連結,要台灣人民「看看國際做了什麼」。這豈不是倒打總統一耙:看,我們台灣,政府什麼都還沒有喔!

我們就來看看國際做了什麼。拜登重返《巴黎協定》,任命氣候特使,地球日親自召開氣候高峰會。歐盟提出「綠色政綱」,要在二年達成淨零排放,二二三年對進口商品開徵碳關稅。日、韓也都要在二年實現碳中和,並視為產業轉型戰略。全球至少有一二七國、五百多個城市宣示「二碳中和」目標。

反觀台灣,近年排碳量及減碳成績總在全球排名中敬陪末座,但政府仍舊「處驚不變」:沒有排碳總量管制、沒有碳交易制度、沒有能源稅、沒有碳費訂價、更沒有《氣候變遷法》,只有過時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政委龔明鑫日前說了老實話:「台灣走得太慢」,當國際在喊二年「淨零碳排」時,我們的《溫管法》還在二年排碳量為二○○五年的「五十%」。而這個「」與「五十%」的差距,是國際競爭力的高低,是台灣在世界經濟舞台有沒有活路的生死之別。更別說,台灣為趕非核進度與綠能業績,已飽嘗破壞環境的苦果。

本報系願景工程在世界地球日前夕推出「碳鎖台灣」系列報導,點出當全球減碳之時,台灣卻無對策的危機。一旦歐美實施碳關稅,只准符合減碳標準的產品進口,否則就必須繳交碳稅或購買碳權;這必然增加企業成本,耗損競爭力。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均各自提出嚴格的自我要求,例如蘋果、微軟、亞馬遜等品牌商提前在二或二年達到碳中和,連帶中下游供應商的製程若無法碳中和,就打不進大廠供應鏈。

蔡英文在臉書大讚台積電等大企業已積極減碳。但企業期待於政府,不是口惠,而是政策行動:一是提供足夠的綠能,以符合外國品牌商綠色供應鏈的要求;二是建立碳權交易制度,讓積極投入減碳的企業,能將碳權轉為可買賣的商品。以特斯拉為例,去年驚人的獲利是來自碳權收入,彌補了電動車本業的虧損!但台灣減碳模範企業如台達電,苦無此制度可用,減下的碳無法商品化。這帳又該怎麼算?

極端氣候的影響,已經來到台灣家門口,五十年罕見的大旱是痛苦的證明。當永續綠能變成國家競爭力的標準配備,台灣再不積極應對,我們將淪為雙重的氣候難民: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災難,以及全球減碳趨勢下的企業淘汰賽。這場雙重氣候競賽,台灣輸不起!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5413415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