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落實減碳 專家建議從這兩方面著手

2021-05-04

2021-04-21 16:52 聯合報 / 記者賴昭穎/台北即時報導

明天是世界地球日,但台灣推動減碳進度仍有待努力,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表示,台灣儘管面臨島國困境或能源轉型困境,但不能以此作為無法做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藉口,建議可從產業結構或進出口等領域著手。

此外,政府要立法要收取每噸100元的碳費,但根據世界銀行去年5月發布的全球碳訂價報告,全球46個國家、32個城市,有30種以上的碳稅和碳交易機制,價格方面,新加坡碳稅課一噸4美元(約台幣110元) 也不算高,瑞典碳稅一噸119美元、法國碳稅一噸49美元、南韓一噸33美元。林泉興說,台灣的費率設計,等於讓企業選擇繳費了事,無法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

OECD統計,台灣境內的碳排量48%是因為要滿足出口所需,林泉興說,如果只從管末思考,要每家公司推節能減碳,當然永遠做不到,因此應該從氣候政策的配套布局,包括綠色金融、 氣候壓力測試, 甚至是貨幣政策,這樣做會比較有效,否則光努力減碳並不夠。

舉例來說,歐盟2023年要開徵碳關稅,只要是歐盟氣候交易所涵蓋的部門和產業別都是課稅標的,包括水泥、鋼鐵、鋁、煉油、紙、玻璃、化學品和肥料等統統入列。林泉興表示,相關部門別也都是台灣在討論溫管法涉及的對象,目前要思考的是要平白被課稅,還是相關產品製程要符合循環經濟,避免增加稅負成本。事實上,環保署、工業局等單位十幾年前就開始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盤點和登錄,但仍有許多企業置之不理,等到生意受影響,這些企業就會緊張了。

林泉興說,討論減碳議題時分三個範疇, 範疇一是指直接排放碳,範疇二是指電力的使用排放,例如拜登政府推動2035年美國電力零碳排,就屬於範疇二的零碳排;範疇三則是價值鏈和供應鏈端的淨零碳管理,以蘋果為例,除了要做到2030年公司零碳排,2050年則是供應鏈零碳排,屆時零組件或其他產業等受到價值鏈牽制就不得不去做,若現在不先盤點和準備,到時候被逼才想到要看產品的碳足跡或排碳有多少或要付多少錢,就太慢了。

對企業而言,為了省錢而減碳已經落伍了,林泉興指出,現在談的是低碳的技術和製程創新,一家公司著重於低碳技術和製程創新,又從投資布局上去做,公司是有機會獲利的。以投資布局為例,台積電向沃旭購買未來20年綠電,除了可以拿到額外的綠電,滿足部分電力需求,目前就把碳價一鎖20年,儘管碳現在不收錢,以後一定會有成本,如今先鎖訂價格,就像買期貨的道理一樣。

製程創新方面,全球一年只賣約50萬輛車的特斯拉就在做這樣的事。他表示,翻開特斯拉的財務報表,光碳權就有30幾億美元的收入,投資人會追捧特斯拉股票,就是因為每一個充電基樁和充電站,以後會是輸配電站和儲能站,當電力結構轉為綠能,特斯拉就是綠能最大供應者。

https://udn.com/news/story/11662/540409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