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開放第三地進口 恐重創本土供應鏈

2021-09-11

工商時報 文 魏益權 2021.09.10

原物料、運費大漲,太陽能模組廠報價調漲,引下游系統商不滿,建議政府開放第三地進口,模組業者極力反對,憂心紅色供應鏈低價傾銷惡夢重現,將導致市場供過於求,破壞本土業者生存空間,對台灣經濟與再生能源發展都是一大隱憂。

台灣近年積極發展的離岸風電、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但發電機組製造皆掌握在外商手中,唯有太陽能供應鏈,可由本土業者一手包辦,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指出,無論是何種機座,後續都得面臨長期例行性的維修與保養,以太陽能基本二十年壽命,如開放第三地進口,如未來有問題,恐找不到廠商負責。

假設太陽能板遭遇颱風侵襲,雖僅0.5%模組毀損,但模組間相互串聯,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此時,若有本國模組支援,即可及時修復,保障發電順暢,可避免造成民生問題乃至於更大的經濟損失。

雖第三地進口不設限中國,但潘文輝表示,中國不少模組廠也都有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及菲律賓等地設廠,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指出,「就像打架遇到那種不怕死的」形容過去與紅色供應鏈交手的經驗,「開放進口對太陽能產業絕對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問題,台灣已有過一次慘痛教訓,不可重蹈覆轍。」

事實上,面對挾帶中國政府補貼,具成本優勢的紅色供應鏈大舉壓境,各國不同產業都曾吃過苦頭。最初歐洲如德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政府,為發展綠能,曾祭出高價買回太陽能電力等獎勵政策,卻都落入中國業者口袋;2009年,各國掀起太陽能產業保護主義,像是「反傾銷」、「在地購買」,但卻已造成本土業者破產倒閉。

今年八月,美國太陽能集團向美國聯邦政府提出請願出,要求調查為躲避關稅,在馬來西亞、越南及泰國等國家設廠生產低價太陽能電池板。潘文輝一再強調,「電力是國安議題,從未有國家會將電力系統交在外人手裡,更遑論有中國太陽能一線影子的第三地模組,若無法掌握核心,我們將永遠受制於人。」

潘文輝指出,台灣從輕工業的勞力密集走向資本密集,長久以來,上、中、下游供應鏈精確分工,以半導體為例,從IC設計、製造、封裝到終端產品,各家公司各擅勝場共榮共存;但中國企業缺乏分享觀念,當地不僅是太陽能產業,多數產業皆受國家扶植補貼,具成本優勢,過去低價的紅色供應鏈大舉壓境,各國各產業都曾經吃過苦頭,如今系統廠業者卻要求開放第三地進口,恐怕會讓惡夢重演。 洪傳獻表示,「聯合再生帶有使命感,要讓股東賺錢、與世界共進、打造無碳家園。」製造業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引領GDP成長,是立國之本,台灣不能沒有製造業,他們有責任要讓帶領台灣的太陽能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無碳家園。

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technology/515626.html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