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邊境碳稅新規 與臺灣因應之建議

2021-10-14

2021-10-06聯合新聞網 / 會計研究月刊【文.李堅明】

2050年淨零碳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發展趨勢下, 已成為國家與企業最重要的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研究顯示,如果一個國家為促進低碳發展,碳定價成本設定為40 美元/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則能源密集產業的出口值約會下降2.5 %(Morris, 2018)。由此可知,國家推動嚴格排碳限制,將會影響產業競爭力折損與碳洩漏(carbon leakage)現象。碳洩漏範圍為5-19 %, 平均約12 %(CBO, 2013)。爰此, 國際先進國家例如歐盟、美國、加拿大與日本等,為維護本國產業競爭力及公平負擔碳成本,已積極規劃「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CBT),或稱「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 以維持貿易的公平性(ERCST, 2020)。

歐盟自2005 年啟動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TS)以來,溫室氣體(GHG) 已減排24 % 排放量( 相較於1990 年), 同期GDP成長60 %, 達到GDPGHG絕對脫鉤的現象。然而,此績效並無法反應至歐盟的國際貿易活動與全球的碳足跡(global carbon footprint)。例如,歐盟2015 年約進口13.17 億噸CO2e, 約出口4.24 億噸CO2e, 進口GHG約是出口GHG的三倍( European Parliament, 2021)。由於歐盟ETS 大幅提高境內產業生產成本,擔心碳洩漏現象,不利歐盟境內產業脫碳與全球碳中和目標。基於讓ETS 具有效性與有意義性,並促進歐盟脫碳轉型,CBAM已成為歐盟《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 落實碳中和目標的重要經濟政策工具,同時,也將掀起全球碳關稅浪潮。

我國產業屬出口導向,財政部統計2020 年出口金額約3,354 億美元,是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可知,具有高氣候貿易脆弱性。面臨全球推動邊境碳關稅關鍵時刻,應加速因應與布局,開創低碳發展新局,已成為主管機關刻不容緩的施政課題。由於歐盟已完成CBAM實施方案,本文將剖析歐盟推動CBAM的背景與法制歷程,以及方案內容,據此,依據我國情提出因應對策,提供政府主管機關施政參考。

https://udn.com/news/story/6877/579614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