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加快碳管理、碳足跡速度

2021-10-14

2021-10-13 工商時報 陳碧芬

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指出,2021年7月14日歐盟發布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提出執行時間表:2023~2025年為過渡期,2026年生效,聯合國報告提出2030年達「暖化大限」,UNSGDs的目標期限,全球淨碳排量必須在2030年以前,降低至2010年的45%,且必須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目標,這些國際組織的明確規範啟發跨國企業,像APPLE公司承諾要在2030年對供應鏈和產品實現100%碳中和。

 「這些國際最新趨勢,讓很多企業的董總座最近都在問我,『碳中和怎麼做?』」,蒲樹盛在論壇演講中指出,為響應全球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目標,台積電擬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要求設備供應商在2030年前必須節能20%,包括要求供應鏈碳足跡進行盤查,TSIA會員廠在2025年能通過節能減碳重要衡量標準的ISO 50001認證,導入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及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等,再加上申請道瓊永續指數DJSI等等,目的是讓永續供應鏈動起來。

 蒲樹盛表示,尤其近期在談節能減碳、淨零排放、碳權等未來重大議題,都是金融機構在倡議或主辦,不是過往的環境機構,顯示全世界已然領悟,經濟手段最為實際,也才能真正使用,像歐盟規定2021年起車輛碳排放標準從每公里排放130克二氧化碳,降到95克,無法滿足目標的車廠,需支付罰款,每超標1公克罰款為95歐元,「台灣汽車業按目前標準,獲利都不夠支付,這是很現實問題。」

 他提醒,全世界都在搶訂碳關稅,台灣以出口導向,將來企業經營成本會增加很多,業者應加快在碳管理、碳足跡等方面的執行。其中,「碳中和」的重點是可以抵換,企業、產品、活動等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等、或再生能源憑證等形式,來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時報資訊)

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11013S50435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