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院長劉文雄:2050淨零碳排 是產業新商機

2021-10-20

2021-10-20  經濟日報 / 記者李珣瑛/即時報導再生能源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今(20)日表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雖然是一大挑戰,確也是產業的新商機,大家宜把握這至少30年不墜的市場。

劉文雄今天出席本報主辦的「2021科技論壇—新智慧、新轉型、新契機」,並以「2050淨零碳排產業新商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劉文雄表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全球2050淨零碳排行動,目前已經有包括:美國、歐盟、英國、韓國、日本、中國大陸等130多個國家宣示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全球也有超過300家企業會員創意RE100。今年國慶日,蔡總統也宣示臺灣將接軌國際走向淨零碳排。

劉文雄指出,迎向淨零碳排時代,在技術面的部份,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發布的2050淨零策略指出,淨零碳排分兩階段發展,第一階段是從現在到2030年,使用現有的技術積極布建進行減碳,並可朝再生能源、電氣化、需求與行為改變、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等方向著手,台灣可積極投入製造業的減碳,建築的節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第二階段是2030到2050年,必須使用現在尚未出現、或現階段仍是雛形的創新技術與國際合作,包括發展氫能為終極潔淨能源,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建立健康的碳循環,發展低碳新材料,以及運用邊際減量成本分析(MACC),尋找合乎效益的技術,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2050淨零碳排 是產業新商機.png

非技術面則是指經貿、法規與國際接軌,包括從政策、規範、獎勵等內部推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從電動車與充電設備促進電氣化、推動建築能源效率、重新思考對產品規範的意義等;此外,在外部拉力的部分,則是因應國際以「碳」為標的之貿易規則,包括碳定價、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碳權(碳排放額度)、碳交易等。

從而衍生的產業新商機,例如再生能源:臺灣地狹人稠的限制下,發展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陽光電極為重要,可透過結合半導體科技,運用奈米技術的量子穿隧效應,藉以增加光電轉換效率,節省太陽能電廠用地面積、增加投報率。工研院研發的「穿隧氧化鈍化接觸太陽電池」,其電池轉換效率達23.5%,可節省10%以上的太陽能電廠用地面積,提高發電效率。

交通電氣化:可從「迴避」,即減少交通運輸使用、「移轉」運輸需求,改搭大眾運輸、「改善」私人載具,變成低碳電動車,這三方面著手,推動大眾運輸工具電氣化,分析國際廠商需求,深入電池、充電及ICT系統整合與創新應用之台灣機會探索與新服務發展。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5830145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