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稅開第一槍 拆解台灣必知的氣候貿易

2021-10-21

2021.08.13 商周雜誌

賣東西得多繳一筆稅,首波衝擊台灣四大產業

歐盟想在2050年成為淨排碳量為零的大陸,為了達成這個宏偉目標,7月中發布了涵蓋12項政策的「55套案」(Fit for 55),讓多國政府、出口企業都繃緊神經。

為什麼?因為,這不僅是歐盟有史以來最大膽、最有野心的氣候改革行動,它還推出全球第一個「碳關稅」—想賣東西到歐盟境內的企業,每個產品將被多收一筆「碳費」。

推「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外國的水泥、鋼鐵、鋁、化肥和發電5項高碳排商品必須購買證書,才能進入歐盟市場。2023年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

碳關稅怎麼收》要進口歐盟,先付錢買證書

該機制是一個「證書」系統。最初僅適用於碳洩漏風險高的5項商品:水泥、鋼鐵、鋁、化肥和發電,之後才會考慮擴展到其他商品。進口商必須於2023年開始監測和報告以上5項商品的碳含量,2026年系統正式實施後,進口商必須向歐盟註冊並購買證書,商品含有多少噸碳,就必須支付相應價格,價格依據歐盟境內碳交易市場配額的每週平均拍賣價計算。

如果一國跟歐盟一樣有境內碳交易市場,代表該國確實限制碳排放總量,則該國不用被納入機制,例如瑞士;又假如,進口商能夠證明已在國外為碳排放付過錢,則可全額扣除同等成本。換句話說,台灣若也建立碳交易制度,台灣業者出口歐盟就不用被抽碳關稅。

台灣也得推排碳費》自己不收,就等著被抽稅

據環保署統計,中鋼是碳排放大戶,它輸歐出口額雖少,但7成產品銷給國內業者加工再轉出口。歐盟2023年碳關稅上路,可能波及下游廠商。

歐盟碳稅開第一槍 拆解台灣必知的氣候貿易.jpg

歐盟替他國留了一條「後路」,若一國也有碳交易市場,則可以豁免於關稅懲罰。《經濟學人》指出,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涵蓋範圍將逐漸擴大,也會讓他國政府更願意採行收碳稅、碳交易等碳定價機制。

這代表台灣如果內部不開徵排碳費,未來就是要繳錢給其他國家,自己政府不收,就被別國收走。台綜院表示,身為出口導向國家,台灣在「氣候貿易」上相當脆弱。

由此可見,碳交易相關資產管理、風險預測,將成為資本市場的新顯學。

環保署環管處處長蔡玲儀坦言,台灣應盡速修法,跟上碳定價這個國際趨勢。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在研議修改,外界普遍支持分階段依溫室氣體種類及數量,徵收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費,也就是碳費。她表示,台灣產業界較不願採碳交易,比較支持收碳費。

論者指出,假設因成本差異導致台灣碳費較低,至少也能替企業做打算、幫企業未來出口歐盟時「抵碳、減稅」。但更好的做法仍是加速發展完備的碳交易制度,運用市場機制,一步步減少總碳排放量。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mag_page.aspx?id=7004140

 

小辭典_什麼是碳交易?

國家或區域設定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上限,並把碳排放權利核配給受管制的業者,簡稱「碳權」。如果一家企業因技術升級或其他措施減少了碳排放,配額有剩,就可以在交易市場出售這些碳權配額。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