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Apple、Nike、台積電做生意 台灣建立碳交易勢在必行

2021-11-07

 2021/09/02  蘋果新聞

世界大廠紛紛要求旗下供應鏈加入碳排放考量,如Apple宣布所有業務與供應鏈2030年以前全部自我減量或碳交易、取得碳權等外部抵換方式達到碳中和;運動品牌Nike以2030年供應鏈減少30%碳排放為目標;而台積電也將要求供應商在2030年前節能20%。

為建立有償碳排放的觀念,激發企業主動減少碳排的意識,國際間常見徵收碳費或實施碳交易機制,台灣規劃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國稅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表示,中國碳交易已行之有年,逐步納入其他高耗能產業,或許可參考中國經驗。

全球許多大型企業為響應全球減碳及環境永續,紛紛要求旗下供應鏈加入碳排放考量,他建議企業可先將短期目標放在降低歐盟邊境碳稅對台灣出口產品的影響,中長期目標著重發展架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

在碳交易制度方面,為避免有償排放制度在導入初期影響面過大,台灣可循國際與中國的漸進模式,針對高碳排放量的能源產業優先實施有償排放機制,雖不可避免轉型過程影響整體能源政策與物價波動,但面對國際潮流大勢,台灣已經沒有蹉跎觀望的時間。

陳文孝認為,台灣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不論是徵收碳費,或是實施碳交易機制,先建立有償排放的觀念,才可能激發企業減排的內在動機。

中國碳交易制度始於2011年10月以「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和深圳市」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在深圳成立第一個地方性碳排放權交易所。7省市的碳交易試點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產業。首個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所2021年7月底開市,啟動中國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納入2200多家發電企業。

目前中國碳交所開市1個月以來,已累計成交碳排放配額844萬噸,成交金額達人民幣4.16億元。目前納入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只有發電產業,未來逐步納入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產業。

陳文孝表示,中國建立新制度多採「試點」方式進行,累積經驗後再推展至全國。以試點的廣東省為例,2013年首先將省內「鋼鐵、石化、電力、水泥、航空及造紙」6大高耗能產業納入當地碳排放交易市場,覆蓋全廣東省約70%的能源碳排放量。

碳排放配額方面,採用免費配給與有償發放相結合的制度,企業可從主管機關免費獲得一部份碳排放額度,不足部份需付費購買,讓企業建立有償排放的觀念,進而提高企業主動減碳的意識。根據廣東省官方統計,碳交易制度運行以來,超過80%的試點企業主動實施節能減碳的技術改造,與沒有碳市場相比,試點產業的二氧化碳減排成果提升約10%。

根據「2021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在61個名次中僅排名第57,而中國位居第33名;在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及能源使用等3指標,台灣在發展碳排放的政策下尚有努力的空間。(林巧雁/台北報導)

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10902/OFOKDGLMWBDOREQKF4KYUXYUOI/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