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劉文雄談企業永續保衛戰 淨零碳排沒有局外人

2021-11-17

2021/11/14 經濟日報 李珣瑛

今年各地因極端氣候所發生的災害頻傳,歐洲、中國、美國先後遭逢暴雨成災。聯合國氣候變化執行秘書Espinosa直指,氣候變化將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威脅。

綠色轉型維持競爭力

旱澇並存極端氣候威脅直抵家門,促使各國政府與全球各大企業展開淨零碳排的行動,氣候變遷已不只是人類生存保衛戰,更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戰役。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強調:「沒有人是局外人」,一語道破淨零碳排是各界共同的責任。

台積電在2021年9月16日的「國際臭氧層保護日」,宣布承諾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並為全球半導體產業先驅,發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報告書,率先以實際行動落實環境永續目標。

根據統計,全球前2,000大上市公司,已有20%企業承諾淨零排放,當中不乏與台灣供應鏈關係密切的國際大廠,包括蘋果、微軟、Nike等,台灣產業多半以代工為主,勢將因品牌商的要求加速綠色轉型,以維持企業競爭力。

渣打銀行今年3月發布的《淨零排放經濟報告》指出,已有79%的企業領導人表示,淨零產品和服務需求增加,代表來自於客戶的淨零發展壓力增大。

尤有甚者,歐盟規劃在2023年向企業開徵碳關稅來控制進口貨品碳足跡,並在近日公布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研議優先針對水泥、鋼鐵、塑膠等高耗能產品課徵碳稅,以達到2030的碳排放相較2005年削減50%的目標。

產業營運須翻轉思維

從國際上一連串的動作看來,企業必須要打破傳統觀念,接受淨零碳排將大幅改變產業遊戲規則的事實,劉文雄舉例指出,過去企業逐低成本而居,將工廠設在落後國家,以減輕環保成本。

但是碳關稅機制,將計算產品生命週期所產生的碳足跡,包括材料端、製造端產生的碳排,都將因碳稅機制轉化為成本。即使企業到全世界各地設廠,仍然擺脫不了被課徵碳稅的壓力。

企業該如何搭上這波淨零轉型風潮呢?劉文雄建議,首先,要針對產業垂直分析,知道企業營運中所有碳排放量,了解碳排放量後才能精準針對高碳排活動優先減碳。

其次,必須盤點零碳技術,邊際減量成本分析(Marginal Abatement Cost Curve,MACC)是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常用工具,從每樣科技減多少碳、需要花多少錢達成等計算出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減碳排列組合,找出能以最小成本達到最大效益的淨零碳排方式。

再者,回到整體經濟模式,從線性經濟轉為循環經濟思維,在產品設計初始階段即思考資源使用,從源頭控管碳排放,並將環境永續轉為企業競爭力。

最後,在零碳轉型的過程中,企業經營者以及高階管理人必須高瞻遠矚投入資金與資源發展零碳技術,以因應愈趨嚴苛的零碳機制,同時支持供應鏈轉型,以產業的力量邁向淨零碳排,以扼止氣候持續惡化。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2229/5890446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