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有價時代來臨 製造業恐面臨新營運風險?

2021-12-13
  • DIGITIMES 廖家宜2021-12-13
  • 製造業密切關注全球零碳發展一舉一動,歐盟在2026年正式起徵碳稅前,雖設有3年緩衝期,台灣也公告將於2023年起要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碳有價時代來臨,表面來看將對企業營運成本造成衝擊,但專家也示警,成本增加恐只是減碳行動下的冰山一角,碳稅雖未正式上路,但面對碳管制究竟會帶來哪些風險,企業心裡還是得先要有譜,才能即早提出具體對策因應。

中國20219月為了遏制碳排放加強落實「能耗雙控」,祭出較為極端的限電限產方式,甚至影響到民生用電,可以想見中國對能源轉型的急迫性,產業也預期未來限電恐成常態,對於當地台廠的生產運作來說是不可忽視的風險。

另一方面,歐盟首開第一槍,於20217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針對高耗能產業出口產品課徵碳稅,而產品中的原物料將被納管在碳排放量內,因此勢必會影響原物料價格上漲,進而衝擊鋼鐵、電子、石化及相關製造業對於原物料的採購。從以上兩件事來看,可以想見因應低碳轉型各國祭出的法規已無可避免造成企業營運環境的劇變。

零碳已是當前全球不可逆的趨勢,資誠(PwC)永續發展副總經理張嘉宏指出未來企業有兩大層面的風險值得注意,第一是全球因應減碳目標紛紛開啟一系列的轉型計畫,其中各國開始採取更具強制力道的政策改變遊戲規則,企業為了導入減碳技術或許將來會有更多資本設備支出,或需要採購綠電進而導致成本增加。

其次,當低碳成為一種企業形象,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低的企業恐怕也會較不受投資人青睞而增加融資難度,再加上當前終端客戶轉型積極,供應鏈被要求跟上腳步減碳,若沒做到,恐怕也會因此失去訂單。

除因應低碳轉型之下所帶來的風險,實際上對企業最直接且最有感的,則是氣候變遷帶來的營運衝擊。張嘉宏引用IPCC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氣溫相較工業革命前已升溫1.07度,氣候變遷將造成洪水、旱災機率增加,甚至引發極端氣候,當災害來襲,將衝擊工廠營運中斷,引發供應鏈斷鏈的連鎖效應。

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層面牽連甚廣,面對氣候變遷所採取的減碳行動更被視為當務之急,其中全球對於碳排放的管制也都有了一定共識,一向被視為碳排大戶的製造業更是首當其衝,而面對未來更加嚴峻的碳管制,究竟會對製造業營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張嘉宏則表示,隨著歐盟開徵碳稅,未來各國也會進一步跟進,目前台灣已經擬定草案,美國與日本也在進行中,因此未來企業必須密切注意在業務上有往來的國家的相關碳稅規範與制度。

除政策規範,再來企業要注意的就是市場機制規範,包括未來消費市場或將要求製造商必須提出產品能效標示,以鼓勵消費者採購低碳產品。張嘉宏指出,過去能耗標章多以家電產品才會有,但慢慢此類規範會觸及更多產品類別,並從自願性改為強制推動。

目前像是歐洲也已經加大力道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籤,將碳排具體量化。除了針對產品本身,未來就連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效能也是納入規範的重點。至於規範標準怎定義,則需視各產業別而定,像是中國目前已預告未來將擬定產業碳標準。

企業如果只從內部生產製程著手減排,即便做到極致仍有限,因此仍需從外部搭配再生能源的使用。像是2021年初台灣「用電大戶條款」上路,即是強制用電達到一定規模的大戶必須設置再生能源設備或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等。在相關法規釋出下,未來減碳也將從自發性變成義務,甚至變成強制性手段。

甚至於,減碳績效未來也是企業的成績單之一。張嘉宏表示,過往投資人關注的是企業的財務績效,但未來相關ESG績效也會被納入考核,甚至影響授信或貸款評估,而目前台灣也正擬針對不同產業別如建築、製造或運輸等發展永續標準,以利讓投資人或金融機構評估。

未來企業面臨氣候風險將是常態,因此投資人更是高度關注,因此也會要求企業必須揭露財務風險並予以量化,近一步促成會計典範的轉移。從各個層面來看,碳稅恐怕只是減碳行動下的冰山一角,因應氣候變遷,產業的挑戰似乎才正要開始。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10&id=0000624993_k91lj8kj867bhw4mga9j1&fbclid=IwAR31BLUhyJ4BbHLd8pWuYc1KDisDrcTtAYH38b1CPNE39W4PTmuJ1fDZQDg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