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出口 亞洲供應鏈是大戶

2021-12-21

2021/12/14 工商 陳碧芬

世界各國積極於減碳行動,內部盤點各產業排碳量,法國外貿銀行14日指出,外貿鏈隱含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0%,代表了商品製造端產生的碳排放量,五分之一最終是在國境之外消費,製造大國產生的碳排放會隨著出口,移轉到進口國家。從短期來看,此項趨勢對於亞洲主要企業集團是個壞消息。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分析,全球供應鏈的脫碳行動,將對亞洲出口產生負面影響。目前看來,美國會是其他國家輸出的最大碳排接收國,其中的三成來自中國大陸的出口,特別是金屬和化學品。

歐盟已率先提出碳關稅CBAM課徵的構想,將對鋼鐵、水泥、化肥、鋁和發電等一系列高排放工業產品的進口提高徵稅。法國外貿銀行指出,歐盟CBAM提案定義的碳密集型產品中,近三分之一是從亞洲出口,尤其是水泥、鋼鐵出口,亞洲分別佔全球市場出口比例的37.4%、35.5%。按國家別看,中國大陸的曝險最大,單是水泥產品,就占全球出口比達20.7%,化學肥料市場占比14.6%,日本和韓國也被點名為全球鋼鐵品的主要供應國,「亞洲是碳排出口國,最終肯定會強烈面臨衝擊!」

艾西亞表示,供應鏈被認定帶給氣候變遷的作用持續增加,國家層級的承諾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目標,使得企業部門需負起的責任更大了。事實上,在COP26之後,鋼鐵、公路運輸、航空和航運等行業的相關協議已經達成,代表了高排放供應鏈將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從短期來看,這對亞洲主要企業集團是個壞消息,但如果轉型成功,中期來看,將有利於進一步轉型的積極推動。

全球供應鏈彼此競合,放大了國際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法國外貿銀行指出,整體生態鏈中,發達經濟體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淨進口國,而發展中經濟體為淨出口國。根據OECD等國際經濟組織的估計,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出口國,佔2018年貿易隱含排放總量近40%。淨碳貿易順差反映了中國大陸所產生的很大部分碳排放,其實是國外市場在吸收。

艾西亞強調,與貿易相關的問題仍未充分反映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中,該公約側重於個別國家的氣候承諾。為了在國家之間分配排放責任的簡單性,UNFCCC 採用了基於生產的核算(PBA)來衡量國家排放。在這種機制下,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中,只計算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這表示,已開發國家正透過把高排放產品外包給減排限制較少的國家,以實現其排放目標,這樣的作法讓部份國家取得出口優勢、減排成果卻處於劣勢。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214005359-260410?chdtv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