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缺電和通膨是全球減碳的最大障礙

2021-12-25

主筆室 2021年12月25日

被視為2015年的《巴黎協定》以來最為重要的氣候峰會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上月中旬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落幕,與會各國雖然達成了共識,但因大陸及印度臨時發難,致使大會將先前的協議文本中的「逐步淘汰」(phase out)改為「逐步減少」(phase down),大會主席Sharma甚至表示對事件的發展「深感抱歉」。

這也透露出一個重要的訊號:儘管減碳排已成為全球的重要共識,但在執行層面,卻仍受到相當大的挑戰,尤其是挑動到燃料、能源使用這類敏感的神經,更是難解。之所以如此,能源及電力供應問題,在減碳排的過程當中能否順利得到解決,已成為最大的考驗。

減碳排既已成為全球一致的顯學,改善碳排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全球必須先停止對所有化石燃料供應計畫提供投資,才能順利在2050年之前達成淨零碳排;而科學家研究結果也顯示,必須在上述期限內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否則全球暖化效應將加速惡化。

現實的情況如此,節能減碳的確勢在必行,但在執行面上卻窒礙難行,台灣和全球遭遇雷同。舉例而言,近幾年來一連串與減碳排有關的金融、企業改造工程,包括銀行簽署赤道原則、淨零銀行、還有所謂的ESG概念股、ESG基金崛起,同時各國監理機關都在倡議責任投資、責任融資、永續投資,與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小組)的財務揭露原則,似乎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最近揭露一份統計數據,卻使全球減碳排運動,形同挨了一記悶棍--原來,就在11月,全球碳計畫(GCP)揭露了一份報告,2021年主要由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恐怕會達到4.1%至5.7%,不僅沒有降低,甚至還大開倒車,回到歷史高點。

追根究柢,最大的問題出在供電問題。就在今年,中國火熱的實施能耗雙控及限電政策,但沒多久就對外宣布對於原本被劃定為限電區的地方,將暫不限電,關鍵原因,即在於無法抵擋限電造成停產的重大經濟衝擊、損失。除了中國外,近期煤碳、天然氣價格全面大漲,這也意謂著在短期之內,電力供應勢難擺脫這些非潔淨能源的掣肘。因為潔淨能源包括風電、太陽能等,全部都得「靠天吃飯」,無風無光照時就發不了電,這是潔淨能源注定的「天缺」,也使得石油、煤碳、天然氣這些原料的供應,對於每個國家不僅不可或缺,尤其是對於產品供應國更是如此,一旦缺電,就會導致停產,接著就是供應鏈斷鏈,進而引發更嚴重的輸入型通膨問題,這些都是當前在推動減碳排議題上,最大的障礙。

儘管如此,減碳排及永續金融,仍然是一條必須繼續推進的路,尤其是台灣加入永續金融及整體企業減碳排的步伐,在時間上稍嫌落後,更須急起直追。放眼未來,減碳排勢難避免,我們必須有一套明確的量化指標,來衡量每個企業在排碳、減碳的變化,透過市場機制來要求企業在碳排上自我節制。其中最重要的是,除了各界一再呼籲應接軌國際設立碳權交易所之外,國內碳費如何徵收、碳價該訂多少,到現在也還沒取得多數共識,更遑論訂定具體的方案。

歐盟即將在2023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對進口產品課徵碳定價格,廠商必須有原生產國的支付碳成本證明,才能獲得減免,因此,及早落實碳費規畫,並同步輔導上市公司內部提早部署實施碳定價,提高出口競爭力。

「若能賺到錢,為何還要砍樹?」這是一位曾經砍伐將近1.2萬英畝土地的巴西農民的心聲。的確,若能有穩定的替代性收入,誰願意成為環保的劊子手?透過碳權交易、訂定合理的碳費價格,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工具,在這方面,台灣的腳步已經落後了,對於這個全球有志一同的「共同願景」,儘管達成不易,仍必須要急起直追。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B7%A5%E5%95%86%E7%A4%BE%E8%AB%96-%E7%BC%BA%E9%9B%BB%E5%92%8C%E9%80%9A%E8%86%A8%E6%98%AF%E5%85%A8%E7%90%83%E6%B8%9B%E7%A2%B3%E7%9A%84%E6%9C%80%E5%A4%A7%E9%9A%9C%E7%A4%99-201000365.html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