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之亂」前車之鑑 MIT及進口模組並行成市場共識

2022-04-19

2022-04-18 經濟日報 翁永全 

太陽光電系統產業經歷去年「模組之亂」後元氣大傷,今年能源局共體時艱,FIT雖罕見逆勢調升5%,仍難敵整體成本上升3成;其中,又以模組售價增加最多,上漲幅度達五成之巨,為系統造價攀高的最大禍首。

影響所及,所有施工EPC廠因秉持合約精神,即使虧損也遵守商道,投資方則因報酬率IRR不符初期的預測,面臨重新推演或暫停觀望;不少建置案因此拖慢或停擺,也使得去年及今年完成年度光電目標再度蒙上陰影。

採用進口模組,因此成為系统廠及投資方困境求生的唯一出口,也能活絡綠電市場。近日出現本土模組廠大動作反彈,對此紛紛提出各種指控,但都被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及永續發展協會一一駁斥。

國產模組的售價高出國際均價3成以上,由來已久,並且享有6%VPC加成。系統廠長期忍痛吞下苦果,卻換不到應有的品質及交期。去年爆發模組廠坐地起價、不依約交貨等諸多違約亂象,與國外模組相較,業者從海外尋求第二供應來源,不僅保障了工程順利進行,並且舒緩成本大漲的壓力。

對於採用低價進口模組的系統,仍適用原定躉購費率FIT的指控,業者表示,愈來愈多工業用電大戶委建的系統案,已朝向自發自用來規劃。「既然不賣電給政府,何來以納税人的錢來補貼之說?」。

此外,從政府頒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來看,屆時再生能源的占比將超過6成,居主力的太陽光電建置目標高達40-80GW,應採本土及進口模組雙來源,填補供給本土產能缺口,否則「淨零」恐將淪為幻影。

以每年3GW建置量統計,系統廠一年投資金額高達1,500億,模組廠宣稱擴產投資50億,相形之下根本不成比例。開發商表示,價高、質低、產量小及交期不確定性的模組,是最大的投資風險,絕不低於產業鏈的任何供應商。

值得注意的是,綠電已成為企業的戰略物資,用電大戶、RE100企業與國際供應鏈大廠綠電需求孔急。綠電無法進口,高價模組不利於綠電平價化,也無助於實現普惠綠能。因此,強化模組來源多元化,除了確保業者順利取得較廉價的綠電,並增強出口廠商的國際競爭力。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及永續發展協會表示,模組廠商應強化自身的競爭力,只要價格有競爭力、品質良好、交期確實等條件俱足,國內太陽能系統廠商沒有不愛用國貨的道理。

https://money.udn.com/money/amp/story/11799/6246738?fbclid=IwAR2mulmAI-hVuuvlVZjSMRXUobqOQzOH9C_bVzaQ06PtDGeiMr0Uu03QBVg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