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零售市場即將成真!台灣企業該做什麼?

2022-05-22

商周廣編企劃2022.05.12

在台灣首度舉辦的綠電交易高峰會,揭示了台灣綠電零售市場的發展藍圖。綠電怎麼買?誰來決定綠電價格?台灣中小企業又該如何買綠電?

商業周刊與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ECCT LCI)及中華經濟研究院(RE100區域倡議夥伴)共同主辦的「2022綠電交易高峰會」日前登場,這是台灣首度針對綠電交易趨勢與採購實務的重量級論壇。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指出,綠電是全球的全新商機,也是全新戰場。然而台灣的綠電自由交易制度尚未成型,目前仍待政府確定遊戲規則,除了避免市場被壟斷,也必須藉由健全的市場機制,幫助中小企業進行能源轉型,提升競爭力。

「能源轉型是一項嚴峻的挑戰,我們的轉型速度還是不夠快!」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主席Giuseppe Izzo說,能源轉型是全球關鍵議題,台灣政府也正在加快腳步,例如在三月底公布淨零排放路徑,行政院並在四月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草案。然而,新冠疫情與烏俄戰爭卻突顯出,全球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無法說斷就斷。要達成能源轉型,仍然需要大幅增加再生能源發電容量,並增加儲能、電網等基礎設施。這些挑戰,都需要政府與私部門密切合作,促進發展環境、建立融資與市場機制,才有可能讓企業以負擔得起的價格購得再生能源。

針對全球企業的綠能轉型,RE100主席Sam Kimmins則指出,RE100已匯聚全球超過360家企業,其中有62%企業會員位於亞太地區。至今年4月底,台灣已有16家企業加入。而RE100在今年也將特別關注台灣的綠電團購市場,希望台灣能加快腳步,讓所有企業透過購電協議、團購協議,及其他市場機制買到綠電。

經濟部政次曾文生:規劃形成綠電零售市場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則說,原本台灣的再生能源需求,是被環評要求及用電大戶條款等剛性規定創造出來的需求。但是疫情發生後,綠電需求加速提高,目前台灣最大的綠電需求張力,來自於國際供應鏈的要求,湧現大量需要。而在綠電產品市場,目前台灣的綠電都是躉售,由信評條件極好的超大型買方包下全部綠電,簽訂商業購電合約(CPPA)不成問題。而「用電大戶條款」則是鼓勵用電大戶購買相關綠電案場或自建光電廠。

「最重要的是,經濟部正在規劃形成再生能源零售市場,供應給中小企業。」曾文生指出,經濟部正在盤點公有地,準備出租給民間興建光電廠,而2026年開始的區塊開發,也將要求保留部分土地給綠電零售市場。曾文生也特別提出,「全時綠電」觀念普及後,媒合性中介交易市場也將產生,經濟部相當看好民間中介交易市場的產生。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則指出,經濟部建立的綠證交易平台已核發126萬張(一張一千度)憑證,而國內目前已有22家綠電售電公司,經濟部也將陸續推動綠電多元交易模式。

歐洲風能協會執行長Giles Dickson指出,該協會主要在協助企業簽訂購售電協議(PPA),他強調,PPA能協助綠電發電商取得融資,也有助於穩定綠電電價。而歐洲在2021年綠電發電量已超過6000百萬瓦,最大宗買家則為資通訊產業與重工業。

綠電價格將比化石燃料更便宜

針對綠電價格,麥肯錫全球董事Denise Lee指出:「目前在大多數地區,再生能源比現有的化石燃料更便宜。」她預期,到2030年,新型再生能源的邊際成本,就能與化石燃料競爭。由於電力成本降低,太陽能光伏成為所有地區最經濟的能源選擇。而企業在轉型綠電時可以選擇綠電市場化交易、購買綠證,或是直接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再生能源產業服務主持會計師蔡亦臺也指出,預期再生能源的躉售價格將會逐年下滑,也將逐漸加入轉供市場。他分析,由於企業減碳需求增加,以及長期電價成本管理的優勢,綠電交易的需求將會快速成長。

「綠色金融」是綠電發展後盾

「現在的情況是,綠電供給看似充足,但是超過九成供給都是優先選擇躉購給台電,只有少數釋放到交易市場。這就讓供方與需方彼此找不到對方。」永豐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歐陽子能則是從金融業的角度,分析綠電交易的困境與機會。他指出,現在台灣綠電發電業如果想要賣電給台電以外的電業,要走的行政流程很冗長。此外,融資困難,加上缺少居間服務,都讓綠電交易市場不易發展。而永豐銀行則是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目前已融資給6000多個電站,希望透過融資,增加業者在綠能的貢獻。

綠電勢不可逆,台灣企業要順勢而為

「現在的確是供不應求,不容易買到綠電。」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則是從賣方角度來看綠電直購,她指出,案場土地取得困難、台電饋線容量不足、第三型案場轉第一型申請流程冗長、地方政府與居民有所疑慮而阻擋工程,再加上融資銀行對企業購電合約(CPPA)的態度保守,且對購電對象審查標準偏嚴苛,這些因素,都是台灣綠電供不應求的原因。王雲怡也強調,台灣的超低電價時代恐將不復存在,但是企業更應該順勢而為,從節能入手,趕上國際趨勢。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indep/1002379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