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也能循環再生?讓黑水虻分解廚餘,為零廢棄找尋永續關鍵!

2022-11-07

2022.11.04商周黃筑瑜責任編輯:陳瑋鴻 與永續者同行 減碳ESG新商業

1.巨獸綠色科技研發出利用黑水虻協助分解廚餘剩食的系統,1隻黑水虻可以吃掉體重100倍的有機廢棄物,目前他們培育500600隻,每天可以處理10頓的剩食。

2.巨獸綠色科技研發的「黑水虻生物處理系統」與傳統處理廚餘的焚燒、掩埋方式相比,成本差不多,但對生態環境而言就非常友善。

3.巨獸綠色科技的「黑水虻生物處理系統」受到海外注目,包含泰國、馬來西亞、黎巴嫩都來信詢問合作可能。

疫情使然,台灣廢棄物總量在線上購物成為常態下,於2021年突破1000萬噸,保持社交距離同時,對環境的巨大影響不可漠視。儘管總量增加,但在無法內用、自己下廚等原因影響下,廚餘總量卻意外減少,全年總計減少近5噸,卻仍累積近50萬噸,平均每天就有1300餘噸剩食進入掩埋、焚燒階段。 巨獸綠色科技看見問題,從生態循環角度出發,為零廢棄找到可能解方。分解廚餘,靠的不是焚燒、掩埋,而是數以百萬計黑水虻,每天就能消化十噸上下有機廢棄物,從大眾熟悉的廚餘,到食品工業下的豆渣、酒糟,都是黑水虻的食物來源,不只消化剩食,黑水虻蟲體更是飼料的優良蛋白質來源。取於大地,還於自然,當面對剩食,巨獸綠色科技找回生態既有循環,實現零廢棄可能。

誰是黑水虻?

不必海外聘請,黑水虻其實在台灣落地深根超過數百年,早已歸化山林田野,成為台灣生態系統一員。民間生活一般多使用黑水虻幼蟲,一來作為雞隻飼養的蛋白質來源,二來作為釣餌使用,卻少有關注到投入消化剩食的可能。

作為雙翅目水虻科的腐食性昆蟲,黑水虻專以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廚餘等腐爛有機物為食,專擅分解自然界中的碎屑食物,屬於生態系的分解者角色。「不要看黑水虻小小一隻,真的很能吃,幼蟲到成蟲階段大概可以吃掉自己體重100倍的有機廢棄物,一隻大概就能吃23公斤的量。」創辦人陳重宇如此介紹。而巨獸綠色科技目前培育約500600萬隻黑水虻,最高一天能處理10噸左右剩食,並產出2.5噸昆蟲蛋白飼料,及約5噸之農用肥料,正持續提升處理量能。

創業,ㄧ切得來不易!

終日與黑水虻為伍,當聊起創業契機,陳重宇不只非常怕蟲,更不是來自生物科技、環境工程背景,而是金融保險專業相關。會與黑水虻相遇,都是來自大學時一堂社會企業課程中,被分配到無人問津的剩食議題後才有的新發現。

「那時候大家都選很夯的地方創生,剩食議題其實沒受到什麼關注,但我看到政府數據後發現,台灣每年廚餘量都在增加,大概都有4050萬噸,而這些進入回收體系的量還可能只佔整體30%,應該還有很多沒有好好回收,才會一直傳出非法掩埋的新聞。且2019年,在非洲豬瘟影響下,政府下了用廚餘喂豬的禁令,這些廚餘去哪了?」看見問題,陳重宇從黑水虻開始養起,終於在幾年實驗後,與多位夥伴一同完成「黑水虻生物處理系統」(BSF-Bio System)的研發工作,也順利在學長支持下取得舊養雞場作為廠房,當萬事俱備,事業也慢慢上了軌道。「我本來打算出國留學,但最後還是把家裡提供的留學金拿來投入創業,家人其實一開始很不解,直到現在才慢慢認同。」

找回生態系統間的環環相扣!

而究竟「黑水虻生物處理系統」(BSF-Bio System)是什麼呢?相比過往的焚燒與掩埋,處理成本又是否會更高?

「我們的處理成本其實差不多持平,但卻能對環境更為友善。」從黑水虻的生命週來看,黑水虻的生物週期大概為28天至40天,將先經歷34天的孵化卵期,後有約1820天幼蟲期,這個時期主要就能大量消化有機廢棄物,而當快要進入蛹期時,大多數黑水虻也正式功成身退,陳重宇會先將蟲體與排泄物分類,分別加工成畜牧業蛋白質來源的飼料及農用肥料,而少部分則繼續經歷4天蛹期,等待羽化成蟲,在僅剩五天的生命中完成繁衍任務。

透過培育黑水虻,不只能大量消化既有廚餘,蟲體本身及排泄物也都具有個別價值。目前陳重宇便和鄰近雞農合作,將蟲體飼料重新投入雞隻飼養需求,也提供肥料給周遭小農,當飼養戶販售出農產,隨消費者食用、廚餘回收,就能持續達成循環過程,找到生態系統間的環環相扣。

一座由黑水虻組成的有機廢棄物處理廠!

儘管定位有機廢棄物處理廠,但走進陳重宇的廠房,不只沒有異味,更只需34位人力就可運作,一座是以黑水虻為本的有機廢棄物處理廠,當中各司其職。

養魚先養水、養菜先養地,環境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關鍵核心,要能發揮黑水虻的最大效能,自然需要先好好打理生活環境。幾年經驗下來,陳重宇理出頭緒,「台灣農業的未來,其實在於邁向科技化,我們很著重科技導入,要透過數據力,才能找到不斷優化的方向。從培育黑水虻來說,一來需要照顧生活空間大小,二來要關照溫、濕度,最後是投入剩食的顆粒大小。」有了科學依據,一座由黑水虻組成的有機廢棄物處理廠,自然運作得宜。

如今的成果倚賴過去的努力,陳重宇其實曾與淡江大學之環工系合作,花了近2年時間,才慢慢找到培育黑水虻的最佳方程式。最初從居住環境開始關照,找出一個單位面積下,究竟放入多少黑水虻,能維持最高進食效率;再來實驗溫濕度對於黑水虻的影響,發現2532攝氏度間最有活動力,甚至在未來冬天,也將與隔壁養雞場合作,處理加溫逸散的問題,一起提供最理想生存環境。

最後,民以食為天,「吃的問題」不可迴避。面對廚餘來源的多元管道,不只曾收過火鍋店大量含水的廚餘,也收到乾到不行的麵包,甚至常常在廚餘桶裡發現筷子、塑膠盤,都讓陳重宇大傷腦筋,更不用說為了保存廚餘,也花了非常多時間研究相關技術。「其實廚餘種類五花八門,究竟哪一種黑水虻會最好進食,是我們一直研究的課題,最後發現含水率大概70%90%的狀態最適合。」要討好黑水虻就要抓住黑水虻的胃,陳重宇化身主廚,不只加工廚餘成泥狀,也透過剩食搭配來創造口感,都是為了提升黑水虻進食效率。

還能產生蝴蝶效應般的生態影響?

國際分工下的環環相扣,對應著生態裡的息息相關,當永續指標由上而下訂定,改變是從品牌端到生產端都必須遵守,全球化下行動與行動間的關係,不亞於生態系統間的緊密連結。

基於歐盟對環境的重視,不少與跨國企業合作之食品廠,在原料、製程到廢棄物處理上都感受到更嚴格的規範。此脈絡下,許多食品廠就必須在焚燒與掩埋的方法外,尋求更友善環境的方式,因而巨獸綠色科技不只收到海外設廠的合作邀請,更開始與國內食品大廠合作,針對豆渣、酒糟等有機廢棄物進行處理。「海外合作信主要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甚至還有黎巴嫩,這讓我們很意外。」可見國際間共同對永續的回應。

當人類開始意識環境間彼此相連的關係,因而更加謹慎行動,就能見到改變後的蝴蝶效應。「環境影響面上,除了解決了廢棄物問題外,黑水虻其實在海洋資源這塊也會有幫助。因為所有飼料中,最好的蛋白質來源就是魚粉,所以像飼養鰻魚、龍膽石斑就都會使用,不論適口性還是換肉率都最高,但卻容易造成漁獲枯竭,因而很多飼料廠都在找替代資源,這時昆蟲蛋白就可能可以作為替代,不只成本較低、環境永續外,也可以做到在地化。如此一來,過往飼料所需要的大豆、玉米就不必從海外進口,不只可以做到在地化,更能減少原物料、油價、運價對產業的衝擊,甚至當減少大豆、玉米的使用,也能減少海外樹林砍伐的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往往在於跨領域的結合,過去誰能想到,黑水虻會與樹林砍伐、海資源保護產生關聯。

成為新一代「黑金」,持續開創永續可能!

「前幾年北北基甚至出現廚餘南送的狀況,我覺得這很誇張,都是對於環境的二次破壞,剩食回收其實需要受到更多重視。」未來,巨獸綠色科技不只希望在全台各地設地方工廠,提供除了既有焚燒與掩埋外的處理方式,更希望走向國際,在全球慢慢找回取於大地,還於自然的既有生態循環,實現零廢棄的可能。當循環經濟的理念漸漸成為現實,黑水虻也成為另類「黑金」,而讓巨獸綠色科技得以「家蟲萬貫」的關鍵與原則,除了追求永續的信念,更來自對科學研究的實事求是,足以為鏡。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bon-reduction/blog/3010987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