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局助攻 落實循環經濟 產業環保永續

2022-11-27

2022/11/27 經濟日報 陳華焜

臺灣是一個天然資源缺乏的國家,能源資源自給率低、水資源匱乏、環境承載有限,過去產業型態多以資源耗用型產業為主,但隨著原物料需求持續增加、生產成本持續成長等現象浮現,促使思考新的解決方法。而循環經濟的推動,則是解決此一問題的關鍵。

循環經濟的目的是透過重新定義廢棄物、重新設計產品與製程,運用新科技讓資源、原材料與廢棄物回到產業鏈內不斷循環,發展與傳統不斷耗用原物料不同的新商業模式,減少能源與資源的浪費,提升資源使用效益,進而協助產業邁向永續環保,淨零碳排的目標。

我國為宣示向循環經濟邁進的決心,讓產業發展從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直線式的線性經濟,轉型為資源永續的循環經濟,行政院於107年12月20日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為落實方案推動,經濟部已於108年3月27日成立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依循環經濟方案內容整合各部會積極持續推動,在各部會努力下,累積雄厚研發戰力,不論在源頭設計、創新材料、綠色製程等各方面皆已取得豐碩成果,並於2022臺灣循環經濟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發表揭露。至於國內動靜脈產業,亦透過技術、管理、資金等面向輔導,協助產業落實循環經濟的價值,亦獲得扎實成效。

跨業循環永續生產

臺灣產業正面臨國際淨零排放要求及壓力,迫切尋求低碳永續生產的新營運模式,工業局透過點、線、面不同層級與面向,協助動脈產業(品牌企業與製造業)訂定永續循環策略,媒合具有新興再利用技術業者,找出最佳經濟價值的應用途徑。企業輔導方面,導入原料替代的循環設計、廠內廢棄減量及再利用技術、推動產源永續治理;在供應鏈方面,串聯新循環價值鏈、建立回收循環體系、創造高值應用;產業共生方面,促進跨領域合作、使循環經濟理念轉化為市場化的經濟模式、提升再生物料的使用效益,促成同類資源共用或異類資源互補,強化循環型企業、循環價值鏈及循環共生體系的形成,協助製造業規畫因應2050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

產業循環經濟整合推動計畫自108至111年輔導包含積體電路、電子零組件。半導體封裝測試、化學材料、塑膠、紡織、金屬鑄造等,共115家製造業導入循環方案,並協助具有再利用技術業者優化製程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建立可市場化循環機制,帶動產業轉向低碳經濟,逐步達成零碳經濟目標。

資源整合創造價值

我國是高度仰賴對外貿易並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型經濟體,工業體系面臨高性能、低能耗、無毒性、零廢棄的全球競爭,透過「5+2」產業創新循環經濟規畫、建構從動脈產業(製造與消費)到靜脈產業(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發展模式,提升動脈產業的綠色化,並強化靜脈產業的競爭力來突破現況,發展未來並邁向永續。以俗稱「靜脈產業」來說,依工業局統計目前國內資源再生產業共有1,757家,但多屬中小企業,工業局推動產業循環經濟整合推動計畫,鏈結業者、專家、技術、投顧等資源,協助產業提升競爭力及創造新價值。

自108年計畫執行迄今,協助廠商技術提升、內控管理及商機媒合,包括電子業廢棄物高值化應用推廣、廢棄物能資源循環系統整合、有機廢棄物生物友善循環等。另為協助中小型資源循環廠商在研發資金及市場拓展的不足,工業局更進一步與櫃買中心透過聯合輔導機制,協助具潛力的資源循環業者登錄創櫃或興櫃。

建構電子業產業共生循環

電子產業廢棄物數量龐大,工業局整合上下游及關聯產業,集結包含晶圓製造、化學品製造、電子零組件製造、半導體封裝測試等,建立跨業循環合作體系,針對產業關注的廢棄資源共12項,包含廢膠條、含重金屬廢溶劑、廢塑膠、有機污泥、無機污泥、廢矽泥、偏光片、空污濾材、廢鋰電池、有機溶劑、鋁箔袋以及廢塑膠混合物等。

共同推動新資源循環,如環保建材、再生濾材、金屬原料等產品,使原本僅能焚燒造成高排碳的廢棄物,轉廢為金,成為企業減碳及實現ESG的最佳利器。108至111年減少事業廢棄物4萬噸,創造經濟效益6.6億元。

推動紡織與塑膠跨業應用

因應全球減塑及淨零趨勢,目前紡織業及塑膠業的熱門顯學轉向環保永續,許多國際品牌紛紛提出使用綠色再生材料的承諾與目標,要求供應鏈及代工廠需降低廢棄焚燒處理,並提高再生料比例,帶動再生塑膠的需求暴增。

過去主要以回收廢棄寶特瓶為再生原料來源,但現在市場需求量太大,光回收寶特瓶已經不夠,知名紡織企業開始把目標放到回收舊衣、廢布等方向布局。國內許多中小企業亦有興趣投入此議題,但缺乏供應鏈驅動及整合能力,故由工業局協助凝聚產業鏈共識,串聯中小企業專業技術,發揮團隊合作力量,除驗證廢織品循環再生織品,更將廢織品跨業應用於工業塑膠原料,成為再生塑料創新來源。

產業循環經濟輔導-動脈端

電子產業以有機廢棄物為最大關鍵問題,包含有機污泥、有機溶劑、偏光片等,工業局導入臺灣在地設計開發的新創技術與設備,提供電子產業廠內減量或廠外再利用等合作模式,建立再利用機制,以提供企業無害化處理新選擇。

有機污泥資源化系統 (HOSL PROCESS)實現減量及資源化目的。 工業局/提供

針對有機污泥的部分,工業局輔導面板產業導入污水處理設備廠商盛佳環能研發的有機污泥資源化系統(HOSL PROCESS),運轉超過三年,除有機污泥減量外,另可降低人力及藥劑使用,減少成本每年超過1,000 萬元。

另輔導光電材料製造業推動盛勢環球設計的低氧分解有機物減容技術,分解過程不需額外能源,減量達85-99%,將偏光片處理後產生的多孔底渣做為空心磚原料應用。

工業局亦協助印刷電路板產業整合宏源實業開發的常壓水離子處理技術及臺科大化工系質能平衡專長,結合實務操作與理論設計,將有機溶劑(如DMF)分解為CO、H2、CH4、N2及碳渣,轉化效率達99.97%,達成廠內減量及無害化處理。

現有紡織品即便有回收,但因成分複雜,僅能降階使用或焚燒處理。工業局輔導紡織產業,如力泰國際、世堡紡織、坤龍紡織、慶豐富實業,透過織品分選設備強化源頭分類,篩選具循環再利用潛力的織品種類,如聚酯、棉紡織品及不織布等,以穩定再生塑粒品質。

另協助塑膠製造加工業者,如雄材大智、領航科技、聯府塑膠、聯成金屬,針對再生紡織材料的加工需求,優化機械條件與模具設計,調整最佳化製程參數,加強維持再生產品的物性及品質,將廢棄織品除可應用於紡織產業,更可跨域應用於塑膠產業。

為使100%聚酯纖維織品可跨業應用於塑膠產業,工業局輔導塑膠產業成功將100%聚酯纖維織品再生塑粒應用到多元射出產品,如文具、積木、摺疊籃、容器等,未來有機會取代常用塑膠材料如丙烯腈- 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及聚甲醛(POM),創造新商機。

混棉紡織品及不織布等廢織品為複合材料,僅能焚燒處理,工業局輔導紡織產業導入雄材大智的塑膠相溶技術,可將不織布分別與混棉紡織品與100%聚酯纖維混合後,再製為環保建材及塑膠射出應用。

資源循環產業輔導-靜脈端

臺灣經濟主要的命脈為半導體產業,當著重發展產值時,科技廢物矽污泥與廢有機溶劑的數量也是無法想像的龐大,光宇應材秉持初心決定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光宇回收處理半導體產生的含矽污泥與廢有機溶劑,在矽污泥處理過程中,得到產品二氧化矽及氫氣,為有效再利用,經過研發及試驗,順利以再生系統獨家技術純化氫氣,可依客戶需求提供燃料電池、內燃機發電及綠電憑證全面性解決方案,成為全球第一間利用半導體與太陽能廢砂漿轉化再生能源應的企業。

環拓科技運用全世界領先創新的熱裂解技術專利,將廢輪胎轉變為有價值且可再生利用的綠色能源-環保碳黑、再生油品、蒸氣及鋼絲。

薛長興工業看好環保碳黑環境友善特質,生產出環保發泡橡膠用於潛水衣與水上運動產品。環拓科技繼2019年與薛長興泰國轉投資事業Eco InfiniC(泰國),完成廢輪胎熱裂解系統第一期工程完工投產後,為因應全球對低碳原料「環保碳黑」的強烈需求,2022年正式完成廢輪胎熱裂解系統二期工程設備買賣合約簽約。同年獲得國際永續發展與碳驗證(ISCC)。

自然無添加的食物不增加身體負擔,蔚為風潮,京冠生物科技創立21年來,以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根植預防醫學新革命」的理念,投入專利固態發酵技術研發。

將商業價值低、或是原本可能造成環境負擔的農食副產物如綠豆殼、豆渣、咖啡渣等,高值化再製成為具精準營養、預防醫學特色的人體及動物保健產品,可減少抗生素及動物用藥的殘留,提升食品安全與消費者的健康,並積極整合農畜產業,鏈結臺灣農食副產物的生物循環經濟生態系。

中台資源公司興建融合焚化發電、固化、化學、洗淨等處理機制綜合處理中心,結合二廠蒸餾回收汞及熱裂解回收稀貴金屬,以及三廠全循環零廢棄回收金屬銅,整合建構出能資源整合價值鏈系統。

中台資源科技履行「妥善處理廢棄物,保護自然環境;資源回收再利用,推動循環經濟;創造企業價值,促進社會永續發展」的環境、經濟及社會(ESG)三重關鍵職能。111年獲工業局協助依循國際GRI標準編撰第一版永續報告書,即獲得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及循環經濟領袖獎,目前已登錄興櫃公開發行中。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2/6796613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