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浪潮來了 企業掀起搶碳大作戰

2023-01-13

工商影音編輯 2023.01.10

世界各國及企業紛紛加入淨零陣線,碳排放已是國際貿易重要議題。隨著「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獲利恐將受到衝擊,尤其台灣為貿易導向國家,台廠該如何兼顧獲利及綠能轉型呢?

臺灣碳資產副總經理劉德安指出,碳排放許可交易源自於1997年京都議定書,當時各國意識到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必須祭出強而有力的手段,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故京都議定書中訂定碳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e;ET)、聯合履行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等三種彈性機制,以達到二氧化碳減量的目標。

其中,碳排放交易規定附件一國家(已開發國家)彼此之間可以進行碳交易;CDM則是讓開發中國家可以參與碳減量,已開發國家也必須協助開發中國家減碳,共同為化解全球暖化危機而努力。

目前國際碳權分為自願性及強制性兩大市場,劉德安說明,前者是企業主動透過不同的減碳方案、再生能源、造林專案等,而取得碳權,並於市場中進行交易;後者則由政府規範企業碳排放限額,超標者必須從市場購買碳權,未超標者,則可將多餘碳權出售給未達標的公司。

不過,劉德安認為,談論碳權之前,企業必須先進行碳盤查,以了解生產過程中,真實的碳排狀況,進而制訂減排政策。不足之處,即可透過國際自願性減碳(VCS)或其他海外碳權市場取得碳權,以因應全球永續戰爭。

目前國內已有9家碳盤查輔導機構可以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不過,台灣中小企業眾多,碳盤查市場需求量高,劉德安認為,今年碳盤查輔導機構將更為百花齊放,預估會有更多民間機構加入,以協助台灣企業進行碳盤查。

近年來碳交易市場火熱,劉德安指出,截至2022年5月底,全球碳交易市值已經逼近8,128億美元,相當龐大,顯示碳權需求殷切。目前各國紛紛成立碳權交易中心,以亞洲而言,中國、新加坡、韓國等均已成立碳交易平台。反觀台灣,目前僅規劃碳費,尚未成立碳交易市場,恐將衝擊未來台廠全球供應鏈關係。

因為碳有價時代已來臨,歐美也開始建立起碳關稅藩籬,例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版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CA),加上國際大廠紛紛要求供應商必須達到碳中和,未來台灣企業生產成本恐將因此而增加,將不利於出口競爭。因此,政府應該思考以更多元化方式,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碳定價及碳交易模式,以協助企業迎接減碳挑戰。

https://ctee.com.tw/cmvideo/788153.html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