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光電成新建物「標配」 2050淨零靠它

2023-06-03

工商時報 方明 2023.06.02

立法院會5月29日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增訂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後續經濟部與內政部共同研商相關子法規範。

事實上,新建物設光電的政策在國際上已行之有年,隨著淨零目標逼近,各國不斷提高再生能源發電量,都市屋頂種電儼然已成為重要途徑。

隨著《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三讀過,未來屋頂光電將成為新建物的「標配」,此舉不僅跟上國際零碳建築潮流趨勢,更是朝國內2050淨零排放目標邁出重要的一大步。

屋頂種電有助衝高太陽光電布建率

為了解決能源轉型遇到的問題,創造淨零轉型的機會,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行政院會於去年12月8日通過經濟部擬具「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函請立法院審議。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針對國家地熱、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發展,訂定所需的管理法規,其中,第12-1條參考德國柏林市的太陽能法,「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有受光條件不足或其他可免除情形外,起造人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前項建築物範圍、一定規模、一定裝置容量與其計算方式、受光條件、可免除情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標準,由中央建築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立法院5月29日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新法明定建築物屋頂應設置太陽光電設備,相關子法預計年底前討論後公告,並訂出緩衝期供各界因應,預估將衝高太陽光電布建率。

而所謂的德國柏林立法經驗,是指德國柏林市議會於2021年6月17日通過柏林太陽能法,其中第3條要求使用面積逾50平方公尺的新建建築物及既有建築物的翻修改建,自2023年起應設置覆蓋屋頂總面積及屋頂淨面積30%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經濟部表示,修法明定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是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除了可以讓屋頂增加隔熱,同時增加綠電供給等,未來從源頭結合建築設計,避免二次施工,提升建築美觀。

台灣2025年太陽能光電建置目標20GW(10億瓦),但2022年底達成量僅10.02GW,距離目標仍有近10GW,換算接下來每年至少要安裝3.3GW才有機會達標,而去年度台灣太陽能光電建置量僅2至2.2GW,今年要達成目標難度頗高,但在建築物屋頂應設置太陽光電設備子法年底公告上路後,有助明年衝高太陽光電布建率。

屋頂光電各國已有先例

新建物設光電的政策國際上已行之有年,不過初期多以綠屋頂與光電設施搭配執行。例如,加拿大多倫多早在2009年成為北美第一個訂立相關法規的城市,建築屋頂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尺的新開發區、新建建築與住宅計畫,均需利用屋頂空間之20~60%進行屋頂綠化,具體方案包含提高能源效率屋頂、透過植被綠化及架設太陽能光電板等,覆蓋率則取決於屋頂面積大小。

2015年法國原可能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全國商業區內的新建築屋頂必須部分覆蓋植物或光電板,環境團體雖然普遍認為不夠積極,法案最後也未通過,僅是開啟對話的里程碑。

然而,直至2021年7月底,法國通過更積極的《氣候與韌性法案》,訂定食、衣、住、行等各面向的減碳行動。

其中,法國更進一步於2022年3月通過立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所有商業與工業的新建建築、超過500平方公尺的倉庫和機房以及超過1,000平方公尺的辦公大樓,經曝曬面積及發電功率計算後,必須安裝一定比例的太陽能設備。2024年1月1日起,超過500平方公尺的新建停車場也必須比照辦理。

日本東京都議會2022年底修正通過相關條例,將新建的獨棟住宅納入強制安裝太陽能光電板的對象,創下日本首例。這項新制預計於2025年4月正式上路。

修正條例規定包括總樓地板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尺的獨棟住宅在內,所有新建物都必須設置太陽能板。

受規範的對象不是東京都居民,而是包括大型住宅營建商在內約50間業者;目前預估東京都內一年新建的4萬6000棟建物中,有約半數將受到修正條例規範。

東京都政府此舉是為了實現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000年一半的「碳排減半」目標。

建案減碳需正本溯源,淨零綠建築成趨勢

全球碳排放量約40%來自建築部門,為了達到2050年的淨零目標,國發會2022年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依循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規劃2050年我國100%新建建物、85%既有建物應達到近零碳建築的目標。
此次《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三讀通過,未來屋頂光電將成為新建物的「標配」,屋頂光電將成為民眾最容易使用、輸送路徑最短的再生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從各國減碳對策可以得知,建築部門減碳不僅是依賴能源效率或使用綠能而已,而是從最初建築規劃、建材選用,乃至運送過程與後端拆遷處理、綠能設備回收機制等,是否能導入循環經濟,都是減碳的關鍵。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4月,發布一份國際報告,列出世界七大指標性綠建築。這些「低耗能及淨零建築」在東亞地區僅有三個國家入選,包含台灣、新加坡與印度。

報告中將這些建築分為住宅、非住宅兩種,IPCC目前提出全球七處示範性的淨零綠建築,多屬於非住宅類,顯示淨零建築的進展暫時以非住宅類為優先。亞洲的部分,台達電協助建造之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獲選其中;還有新加坡的BCA學院大樓(BCA Academy Building)以及印度軟體公司印孚瑟斯(Infosys)的SDB10大樓,皆屬於非住宅類。

新加坡的BCA主要是透過建築的被動式節能設計,與主動的能源系統達成淨零耗能,在2009年落成後,即於2010年達成淨零耗能的目標。

此外,新加坡近年也陸續出現其他代表性的淨零建築,例如2019年全新落成的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是新加坡第一座專門建造的淨零耗能建築。

另一個IPCC視為指標性的淨零建築,是隸屬於印度第二大資訊技術公司印孚瑟斯的SDB-10大樓,位於印度第九大城–浦那(PUNE),該區域在近年發展為工業以及交通中心。

在SDB10設計時,就預先確保牆面及屋頂能夠適當的達到隔熱以及散熱功能,也使用強化日光穿透的高性能玻璃,以及建築自動化管理系統,提升大樓能源使用效率。

而印度在2021年也宣布推動淨零耗能建築和產能建築(NPEB),獎勵建案與建築師,並推動該國Shunya+建築能耗認證標章。

https://ctee.com.tw/news/tech/875511.html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