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困境 3/減碳十多年「毛巾都擰乾了」 企業減碳最有效的是這招

2023-10-13

政府即將開徵碳費,盼誘使更多企業投入減碳,專家研究發現,企業內部實施碳定價,最能發揮減碳效果。

2023/10/10 經濟日報 記者孫靖媛/台北報導

碳費徵收在即,未來碳排大戶繳了碳費,恐怕就無法申請碳權,而目前不少企業積極在國內外找尋各種「碳權專案」,未來也未必能用在碳費抵減。業者苦嘆,減碳猶如擰毛巾,毛巾都塊擰乾了,還得同步承受這麼多的「碳成本」,未來獲利如果跟不上,股價恐怕吃不了兜著走。

逢甲大學碳資產管理與認證中心主任林英杰表示,要訂一個合理的碳費收費標準不容易,通常政府會考慮不同產業、企業的碳排量,如果汙染高、超過同產業標準值,收取較高碳費應該是合情合理;如果碳排逐年減量,又比同性質產業減排更為優質,那就應該給予優惠費率

要訂一個合理的碳費收費標準不容易,通常政府會考慮不同產業、企業的碳排量,如果汙染高、超過同產業標準值,收取較高碳費應該是合情合理;如果碳排逐年減量,又比同性質產業減排更為優質,那就應該給予優惠費率。

減碳效果最佳企業實施碳訂價

林英杰指出,就國際常講的四大碳定價工具:「總量管制」、「碳稅」、「碳信用」、「企業內部碳定價」來看,其中以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最有效,因為碳費對一般人來說不會痛,但企業內部碳定價會真正會影響到部門績效、員工權益、獎金等等,「因為會痛,所以效果最好」。

效果次佳的,則是「總量管制」,至於碳費、碳稅應該是總量管制的輔助工具。他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雖然有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但是基礎配套措施跟核證減排還未完全,所以採嚴格定義看,台灣還不算真正推動總量管制。

他認為,不管是碳費還是碳稅,台灣相對於國際上都算低的,實際上,亞洲很多國家都已經納入碳成本,反觀台灣還沒起步,等未來CBAM執行,各國碳邊境稅一開徵,這些減排無力,又無法支付環境成本的企業,在國際上就可能逐漸被淘汰了。

林英杰直言,如果企業擔心,收取碳費會衝擊企業獲利,那還不如反轉思維,「企業在犧牲環境權益賺錢,這件事是否對社會是公平的,」雖說制度剛開始會有很多聲音,但企業更該考慮如何落實減排。

林英杰也說,近年觀察國內真正認真減碳的企業,其實不多,因為多數企業都不願意花大錢減碳,從制度面來說,碳費的即時性很快,行政成本很低,課徵範圍也很廣,雖然未必一下子能降低眾多排放源,但勢必會讓汙染者付出成本。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3742/7495318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