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看時事/落實減碳 三大關鍵

2023-10-13

2023-10-12  經濟日報/ 方涵妮(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團隊會計師)氣候變遷

台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於202387日正式成立,未來台灣將以兩種制度並行,包含〈氣候變遷因應法〉進行「碳費」徵收,以及碳交所轄下的「碳權」交易。根據世界銀行〈2023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統計,歐美500家中大型企業中,有90%企業認為碳權對於彌補其無法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重要。然而,未來可能須購入或抵換產生的碳權,都取決於企業自身減碳情形,因此企業仍須先了解自身將面臨的碳相關規範,並落實減碳行動。

台灣預計於2025年實施第一階段碳費徵收,首波碳費徵收對象為年排放量達2.5萬噸之製造及電力業者,預計約500多家企業受影響。若為非碳費徵收企業,則可參照環境部(前環保署)「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草案,執行「自願減量專案」。將來若被納為碳費徵收對象,可將該專案取得的減量額度用於抵減碳費。

針對興建工廠、擴建園區等開發行為,另有「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草案規範。若開發行為經評估,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達10%以上,則須每年至少抵換10%、連續抵換至少十年,違者將處以罰鍰;抵換來源也包含「自願減量專案」取得的減量額度。

在這尚未明朗的浪潮下,面對雨後春筍般的碳相關政策,企業須思考如何降低可能面臨的成本風險及法遵風險。自主減碳,是企業進行碳風險管理的首要對策。

應對碳市場的三大減碳關鍵分述如下:

一、完成碳盤查與確信。依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全體上市上櫃公司應於2029年前分階段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透過會計師確信程序,不僅能提升數據可信度,同時也可檢視溫至氣體盤查內部控制程序是否尚有強化之處,以確保未來盤查之正確性。

二、制定自主減碳目標。透過碳盤查確立基準年排放量後,企業可進一步根據科學方法(例如SBT科學基礎減量目標)訂定減碳目標(部分企業需包含範疇三),並對外公開淨零承諾。訂定目標後,應每年對外揭露溫室氣體排放情形,並確實對內有效溝通,確保企業內部在減碳行動上達成共識。

三、執行自主減碳方案。企業可依據預計投入的資源,循序漸進地執行各項減碳方案,如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並以碳相關KPI將減碳績效與管理者、執行者的薪酬連結,確保減碳方案的落實。此外,也可搭配內部碳定價機制,參照國內外碳價趨勢制定企業內部碳價,管理碳成本風險,並評估碳排可能為企業帶來的財務衝擊,提前為未來政策法規做準備。

即將施行的碳費與碳權機制,於企業而言可能是把雙面刃。企業若能完善自主減碳方案,不只能降低碳成本,甚至從中發掘新商機(例如:碳權販售);反之,則可能產生重大營運風險及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經常不小心淪入以碳權為重的陷阱,「碳權」應作為減碳的最後一哩路,「自主減碳」才是企業真正的責任,也是減碳的最大關鍵。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7501472?from=udn-catelistnews_ch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