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減排 從內部碳定價做起

2024-01-10

2024/01/05經濟日報 社論

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政府在2021年訂出2050淨零碳排目標,之後國發會在2022年12月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氣候變遷因應法」去年完成立法,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且新增對排放源徵收碳費之法源基礎。除此之外,環境部也於日前提出碳費收費辦法,預計自今年起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過2.5萬公噸的電力業及大型製造業課徵碳費。

在淨零的浪潮之下,碳定價機制備受矚目,若以簡易的方式區分碳定價機制,共分為直接碳定價及間接碳定價兩種。直接碳定價包括:(1)總量管制排放交易;(2)碳環境稅費;(3)碳信用抵換機制;(4)內部碳定價。間接碳定價則包含燃料的燃料稅、貨物稅等。業者普遍對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碳環境稅費、碳信用抵換機制較熟悉,但對企業內部碳定價則相對陌生。

所謂內部碳定價乃指企業將排放溫室氣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在企業內部訂定一個排碳價格,並向排碳的相關單位實際收取排碳費用。此一機制主要是透過收費的手段,讓排碳者減少排放,促使企業內部在碳排放上自我節制,進而推動更低碳的生產流程、研發技術,或重新調整內部供應鏈,幫助企業轉型,進而達成所設定的減碳目標。

根據2022年碳揭露計畫(CDP)的報告指出,全球已有1,077家公司實施內部碳定價,並且有1,601家公司回報將在兩年內開始執行。另外,全球前500大企業也已有超過半數執行內部碳定價,產業分布則以電力產業及化石燃料產業居前兩名,而台灣亦有超過30家公司(如台達電、台積電、國泰金等)執行。可見內部碳定價未來將成為趨勢。

內部碳定價的方式非常多元,根據CDP的報告,企業使用比例最高的前三種,之一為影子價格:其應用方式為公司先為排碳訂定一個價格,並在公司內部進行投資分析時,把排碳造成的成本內部化,計入投資分析架構中的現金流負項,以令特定投資方案的淨現值或內部報酬率計算時得以將碳排放納入考量。此種形式的特點,在於並不涉及真實金流的變化,而是衡量若將碳排成本納入時,投資決策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內部碳定價之二為隱含價格:當公司為了達成低碳目標,會透過投資執行各種不同的減量專案,並計算這些減量付出的平均單位減量成本,如友達即採用此一型式。之三為內部碳費:這種模式與國家層次的碳環境稅費運作機制雷同,重點在於給予受管制對象一個明確的價格訊號,讓它知道排碳所須付出的金流代價。公司在使用內部碳稅費向管制對象收取稅費時,多會成立專款專用的基金,以提供低碳相關事務之用,故該機制可引導公司內部的金流配置轉向低碳事務的投資,以促進低碳轉型,如微軟即採用此一型式。

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亦將促成多種優勢。首先,可以改變公司內部行為並加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次,有助於降低有價化法規實施後的風險,並強化企業競爭力;再者,亦有助於篩選低碳投資項目並促進企業永續經營;最後則可促進內、外部減碳政策溝通,以減少監管風險。

總而言之,氣候變遷因應法已經完全立法,不但把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也新增對排放源徵收碳費之法源基礎,而且環境部亦已提出碳費收費辦法草案,可以預見未來不只碳排大戶,中小企業也將面對外界要求減碳的巨大壓力,是以建議企業應該積極實施內部碳定價。準此,一方面不但可以提升企業碳風險管理能力、強化自身的氣候韌性,另一方面亦可為落實政府2050淨零目標盡一份企業社會責任。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8/7687163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