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種電 農民憂下一代付代價
2022-10-16記者陳熙文、侯俐安/台北報導 2022年10月16日
沿著獅子頭圳進入美濃,若從五穀廟往下俯瞰,過去這裡滿是菸葉,在歷經廿年轉型期後,兩邊盡是小黃瓜、小番茄與香蕉園。最近是農忙期,抵達龍肚段特定農業區時,空氣中還飄著農藥味,一旁剛整地的空地光禿禿的,這裡正是光電業者協助地主提出申請轉型的預定地,農地上將蓋起水泥鋼構養殖池、放入澳洲螯蝦,上面架起光電板。
蔡政府二○一六年上任後,期盼打造更具備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台灣農業。但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我國的農耕土地總面積近年來卻呈現下滑趨勢,從二○一六年的七十九點四萬公頃跌至二○二一年的七十八點七萬公頃。
若再將台灣二○二一年的農耕土地面積扣除掉長短期休閒地,去年的實際耕作面積實際僅有四十七點四萬公頃,是蔡政府執政以來,首度跌破五十萬公頃,創下新低。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總幹事溫仲良指出,以美濃為例,當地農業萎縮,主要是人口高齡化,老農陸續退休,卻沒有下一代願意接手,或者導入新的人力,以至於許多農地就此荒廢。
為扭轉頹勢,在地青年想盡辦法把將空出來的土地,媒合專業農業戶,以期地方農業能繼續發展下去。未料,近來光電業者進駐,向美濃地主喊出四倍以上高價承租土地,希望能轉型做室內養殖場,並在其屋頂上做太陽能發電。
在地農民蕭成龍返鄉務農十年,他有一公頃的小番茄園。他邊揮汗修枝邊說,從去年開始,光是接光電業者電話,就接到手軟。「昨天才一通」,他說,業者先詢問他的農園是露天或溫室,一聽是露天,就興致勃勃問,「要不要蓋溫網室」,強調不用錢,還有租金,廿年就能送給他。
蕭成龍說,美濃天氣已經夠熱了,這幾年又愈來愈熱,蓋溫室經濟效率並不高,尤其陽光透不下來,作物品質不好,他拒絕了。但也憂心,連他都需要精打細算,老農們若下一代不接手,在業者的話術誘惑之下,「有多少人會拒絕?」
「我多收了幾萬元,但會不會讓下一代付出更大的代價?」蕭成龍說,政府鼓吹漁電共生,租金高、可養魚,但養魚技術有到位嗎?後續如何恢復地貌?太陽能板損壞如何回收?合作廠商倒閉怎麼辦?更不用說轉型養殖,他說,自己支持綠能,但要種在適合的地方。
據了解,近來高雄阿蓮區已有第一件特定農業區轉型漁電共生案完成申請,美濃有廿件申請,是由三家綠能業者代為提案。
https://tw.news.yahoo.com/%E8%BE%B2%E5%9C%B0%E7%A8%AE%E9%9B%BB-%E8%BE%B2%E6%B0%91%E6%86%82%E4%B8%8B-%E4%BB%A3%E4%BB%98%E4%BB%A3%E5%83%B9-22271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