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杰觀點:能源政策的經濟面—傳統能源經濟VS. 綠色能源經濟
2020-01-04風傳媒 蔡穎杰 2020-01-02
眾所皆知,我國最嚴重的能源爭議就是「擁核 VS.反核」,且雙方都自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永續綠色」。但聞重啟核四公投過關,敝人藉此機會簡單介紹,在能源政策當中,何謂真正的「綠色能源經濟」。
所謂的傳統(conventional)能源經濟思維,一言以蔽之,就是認為「越多越好」,追求經濟成長至上,並且相對應的,需要搭配越來越多的能源使用。在此等思維之下,傳統大型電廠如燃煤、核能、天然氣在二十世紀被視為主流且必要的「基載」電力來源,配合傳統的「集中式電網」系統。在此等大型電廠經濟模式之下,隱含的是浪費而不是節約用電的價值觀,理由很簡單,不妨把大型電廠視為生產「電」這種產品的大工廠。當電力業者花費巨額成本興建大型電廠,按照市場經濟原理,消費者最好是在越短時間內買越多電廠生產出來的「電」,甚至此電廠不想要去花費更多成本處理空污以及核廢料等等問題,如此一來,此電廠的財務才能盡快收支平衡。因此,姑且不提核廢料、碳排放等環境影響,大電廠本身的經濟邏輯,就是跟節電、省電的目標自相矛盾。換句話說,越是要求消費者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越是打擊傳統大電廠的市場效益。然而國家不能沒有電廠,到頭來還是用納稅人的錢補貼,陷入惡性循環。
相對的,追求以再生能源為主力的綠色經濟模式,搭配的是「分散式電網」的概念,盡可能減少對於大電廠的依賴,加上鼓勵各地的小電廠、公民電廠的興建。而公民電廠的其中一個概念,就是人人都可以透過業者來投資太陽能板、風機等等的場址,也就是說,消費者除了本身買「電」,自己也如同是一個小電廠的股東。對於公民電廠的股東而言,每年在政府躉購費率的保障之下穩定獲利,在經濟的邏輯上,「分散式電網」搭配各種小型再生能源裝置,也就不會像傳統大電廠,需要消費者大量用電來盡快回收興建成本。而如果是自用的再生能源,就是更加減少對大電廠的依賴。
了解以上兩種差異之後,就可以發現,擁核人士時常強調的穩定「基載」概念,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再生能源搭配分散式電網,所追求的,就是有彈性的起停發電裝置,也就是要透過智慧電網的建設,搭配人工智慧的演算,最終來達成「不需要基載」的長遠目標。以此,所謂的再生能源轉型,不僅僅是裝設太陽能板、風機、儲能裝置、開發地熱、潮汐、生質能等等而已,而是整套電力系統基礎建設的全盤轉型。而不論從物理上或財務風險的角度來看,全國依賴少數大型電廠,或是選擇全國散布小型發電裝置與儲能裝置,遇到天災人禍意外的時候,當然是後者有較高的承受力,也就是所謂的「永續韌性」。而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比起全國依賴少數業者承包少數大電廠,再生能源搭配分散式能電力系統讓民間人人可以投資成為小型公民電廠的股東,更加符合市場機制以及財務透明,容易監督。
以此,「綠色能源經濟」的內涵,遠遠不只碳排放的減少,而是連同整套基礎建設,消費者用電模式、能源市場、能源管理機制的轉型。而眾所皆知,當整套基礎建設、甚至連同交通、城市規劃都要翻新來配合建設分散式電網的時候,創造工作機會跟商機乃是無庸置疑之事。尤其我國電子資訊業之堅強,舉世聞名,藉由能源轉型的機會,培養經驗,甚至未來進軍國際上的能源轉型建設,何樂而不為? 因此,某些政黨人士每天如喪考妣哭訴就業機會不足、商機不足、追求透明清廉,卻一邊強力阻擋我國再生能源轉型,委實令人費解。
另外,也可以看出「以核養綠」的自相矛盾,「核」需要的是集中式大電網系統,「綠」需要的是分散式能源系統以及城市規劃配套。「以核養綠」好比是說,把資金與人力資源養成拿去投入以汽車為主體的道路設計之都市規劃,卻說自己想轉型成大眾交通與腳踏車為主體的城市,無異於顛三倒四,緣木求魚。
當然,要把全國的電力系統全盤轉型為再生能源為主的分散式系統談何容易,以目前「2025非核家園」目標,再生能源僅占20%。敝人認為已經是相當保守的進度,但整體的方向乃是「綠色能源經濟」應無疑義。而天然氣發電50%作為過渡時期的主力也甚為適合,因為天然氣每發一度電,產生的空污只有燃煤的一半以下。且不提境外飄來的空污,只看國內空氣汙染源裡面,發電廠貢獻7%-17%,關心空污者,似應優先注意工業廢氣(34%-41%)、交通廢氣(30%-37%),較為符合健康效益
總和以上,擁核人士喜歡聲稱核電、燃煤較便宜,卻說再生能源、天然氣較貴,實乃雞同鴨講,姑且不論核電與燃煤早已接受大量補貼、後續調查研究地質斷層、處理核廢料的規劃與成本都尚未有精確估算,拿來跟再生能源相比可謂不倫不類。且傳統能源系統跟再生能源系統根本是在分別追求兩套不同的基礎建設體制以及經濟/社會模式,就如同拿極權國家集中營奴隸工廠來比較民主國家社會企業,比較哪邊更有效率,哪邊更賺錢,此等比較不知意義何在? 更何況如果真的要比的話,考慮社會成本、健康成本,「2025非核家園」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為主力的組合,遠勝於「以核養綠」版本核電與燃煤為主力的組合(見延伸閱讀)。
如前所述,「綠色能源經濟」遠不只是發電裝置改成再生能源發電,也包括產業結構、交通規劃、電網建設、國土規劃等等整體社會轉型。大抵而言,我國對於民主參與國土規劃之機制仍遠遠落後先進民主國家,或許正因為民眾平常缺乏參與公共政策以及取得正確資訊的有效管道,因此對於畫大餅式的口號宣傳以及錯誤的能源資訊缺乏抵抗力。試問當多數人對於嚴重空污產業以及相關土地規劃都無法置喙,甚至不知情的時候,擁核政黨把箭頭指向貢獻空污7%-17%的發電廠也可謂順理成章。以此,擘劃有效的民主參與審議國土重大建設機制,以及正確資訊的有效傳播,實為當今有志於綠色能源政黨的當務之急。
https://www.storm.mg/article/2123703
化石燃料,生態足跡,溫室氣體排放量,二氧化碳,全球氣溫,巴黎氣候協議,能源結構,氣候危機,二氧化碳淨排放,零淨排放,碳中性,節能減碳,巴黎協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全球升溫,碳排放,co2,綠色能源,綠色電力,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綠電,全球100大,企業節能,巴黎協定,能源政策,全球氣候大會,巴黎氣候協定,核能發電,火力發電,燃煤電廠,天然氣發電,核廢料,再生能源,綠色能源,環境汙染,RE100,綠電憑證,再生能源憑證,能源政策,能源轉型,綠能目標,都市減碳,全球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