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市場的剛性需求
2024-05-28今年4月起電費調漲,且調漲對象不分民生或工業,平均漲幅是11%,平均電價來到約3.45元的水準。若再加計用電大戶的更高電價漲幅,就使得採用綠電的成本——過去每度電要價8、9元——與一般市電的價格差距接近。儘管綠電尚不能完全取代市電,但綠電還有全球供應鏈訴求減碳的大趨勢,在綠電市場,有兩種需求是所謂的「剛性需求」,也就是無論如何,在需求端無論如何都必須採購綠電,也就造就了:誰擁有綠電,就等於擁有綠金。
政府規範用電大戶需要有四選一的義務,包括自己蓋太陽能電廠、設置儲能設備、買綠電或憑證或者是繳納代金這四種方案擇一,自然推升了買綠電的需求。
愈來愈多的國際大客戶立定了目標,要在幾年之內達到產品100%採用綠電生產的目標,也就是所謂的RE100。國際大廠諸如蘋果、Amazon、Google、微軟都是RE100的成員,亦持續要供應鏈廠商配合,若有接下相關國際大廠訂單的台廠,亦須逐步規劃採用綠電生產的比例要漸漸提升,這兩大需求正好可說是購買綠電的剛需。
源源不絕的太陽光電
目前在國內再生能源中,當然太陽能是最成熟、占再生能源比例快5成,而國內累計擁有最多太陽能電廠的,就是中租-KY(5871),十多年來持續建置光電案場,成為全台最大的太陽能地主戶。
中租控股作為融資租賃業,最根本的商業模式就是跟銀行借錢、用股權募資,取得核心的資金之後去做中小企業的設備融資或者租賃,但缺點就是,它的獲利能力和它取得資金的成本息息相關,把太陽能資產當作調節現金流與固定收益的緩衝器,就是中租鴨子划水多年的佈局了。
根據2023年的統計資料,全台最大太陽能案場開發商無疑是蟬聯寶座的中租,第二名是友達(2409)與台灣人壽、富邦人壽合資成立的星耀。壽險公司投資太陽能電廠的邏輯,其實也跟剛剛中租相仿。第三名則是外商和暄綠能,和暄是全球基礎建設投資基金來台灣投資再生能源的廠商,其實外資來台灣投資太陽能,也有一個時空背景。
其它擁有大量太陽能電廠的業者還包括外商韋能、雲豹能源(6869)、泓德能源(6873)、大亞(1609)旗下的大亞綠能。
台灣在發展太陽能的年代,因中國大舉擴充產能、導致產業供應鏈殺價競爭,全球產能嚴重過剩,賣不賣得出去成為存活關鍵,這時候就由手頭資金較充裕的投資方出錢投資蓋電廠、找國內長期培養的太陽能電廠EPC的團隊來做工程的統包,最後電廠完成發了電把電賣給台電。
台電則會有一個保證收購20年的保證收購躉購費率,對壽險或外商來說他們就可以很容易的算出他們投資蓋一個電廠的長期投報率,賣給台電風險也不大,以前可能躉購費率還很好的時候,投報率可能有8-9到10%以上的水準,所以算是非常好、又長期穩定的投資商品。對壽險業者來說,他們從保戶那拿到錢,他們不需要去找那些高風險高報酬的產品,他們要把資金放在低風險、至少要可以比定存利率好的市場,做一些有效率的資金運用。
售電要注意什麼?
現在的再生能源發電廠,部分發電廠除了自用外,一條路就是賣給台電,一個部分就是賣給售電業者,再由售電業者賣給企業。
但現在綠電售電的模式還很複雜,大多數的平台也都強調可以為客戶客製化最適合的綠電使用方案,所以還沒有很標準化的價格,而是根據每個合約的不同條件,譬如說買綠電的業者需不需要給保證金、合約期限押幾年,保證供電或不保證供電,有沒有罰責,不過拉較寬範圍來看,綠電一度約5.5-6元,FIT以太陽能為例,今年分成上下兩期,差不多在約3.6-5.5元,所以若自己發電綠電,目前來看是直接賣民間綠電更有賺頭,不過政府的費率雖然較低但有20年保證收購,這就看要綠電賣方如何來衡量自身需求。
同時,售電平台已變成一個買方來買綠電、賣方賣電的交易市場,未來大者恆大、品牌力會很重要,尤其是如果外商公司想買綠電,或要買大量的綠電,就會想找大型的售電平台,可不可以保證售電也會是障礙,另外售電業者的規劃能力,包括可不可以根據客戶的用電需求、尖峰離峰時間、用電的屬性(高壓、特高壓),需要的採購年限、採購量、付款的條件、有沒有信用配套的支持來制定客戶的供電或售電規劃,都是售電業者需要的能力。
https://store3.moneydj.com/focus/Article/%E7%B6%A0%E9%9B%BB%E7%B6%A0%E9%9B%BB%E5%93%AA%E8%A3%A1%E4%BE%86%EF%BC%9F-6385207639538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