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是什麼?綠能有哪幾種、優缺點,台灣發展趨勢一次看懂

2024-09-20

作者:許祖菱2024-08-02

綠能是什麼?綠能有哪幾種、優缺點,台灣發展趨勢一次看懂

氣候變遷危機威脅全球,「淨零碳排」、「碳中和」成為各國政府、企業的關鍵字,隨著世界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推動低碳經濟。

綠能不僅符合國際環保趨勢,也能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吸引更多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關注。《RECCESSARY》將為您介紹什麼是綠能?有哪些種類?以及哪些趨勢值得關注?

什麼是綠能?

綠能(green energy)又常被稱為再生能源,是指太陽能、風能、水力及地熱能等,可以從大自然中取得再利用的能源,這類能源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較小,不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和污染,有助於阻止全球升溫。

全球的綠能發展趨勢?

2021年,全球迎來風光發電量超過核能的黃金交叉時刻,國際能源總署(IEA)也在2022年報告指出,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加速了再生能源成長,預計未來數十年內,全球綠能投資額將持續穩步增長,成為主要能源供應之一。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2年報告指出,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加速了再生能源成長。

在政策面上,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政策支持綠能,例如歐盟提出了《歐洲綠色政綱》,提高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美國則提出《降低通膨法案》,提供對綠能產業稅收減免;中國發布了《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

許多企業也順應趨勢積極轉型,期盼在新興市場抓住綠能的機會。像是特斯拉不僅專注於電動車,還大力發展太陽能和儲能業務,包含家用儲能Powerwall、大型儲能電池Megapack產品 ;Google、蘋果等科技大廠致力於實現資料中心的100%綠能供應;能源巨頭如BP和殼牌(Shell),也開始投資風能和太陽能項目,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綠能有哪些?

  1. 太陽能

太陽能板可安裝於屋頂或戶外地面,由於太陽能能密度低,需要較大的面積來搜集太陽光電。

太陽能是一種利用陽光轉化為電能或熱能的技術,主要包括兩種方式:太陽能電池板將陽光直接轉化為電力,太陽能集熱器則將陽光轉化為熱能,用於供暖或生產熱水。

優點

普及性高:太陽能較不受地理限制,只需有陽光就能發電,可安裝在屋頂、建築物外牆等多種場域。

安靜無噪音:太陽能發電系統運作時沒有任何噪音,適合安裝在住宅區。

維護成本低:太陽能系統一旦安裝完成,維護成本很低,只需定期清洗太陽能板。

缺點

能量密度低:單位面積所能產生的能量較低,需要較大面積的設備來滿足需求,因此也會耗用較大的土地面積。

間歇性發電:太陽能依賴日照,在夜間或陰天無法發電,需要配合儲能系統使用。

初期成本高:儘管運行成本低,太陽能設備的初期安裝成本仍較高。

  1. 風力發電

風力發電的發電效率比太陽能高,但初期的投資成本較高。

風力發電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的技術。風力發電機利用風力驅動葉片旋轉,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然後通過發電機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風力發電對環境影響小,適合在沿海和內陸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應用。

優點

發電效率高:大型風機的發電效率可達4050%,遠高於太陽能的1520%

占地面積小:風力發電設備主要由風力發電機塔構成,土地利用效率高,可以與農業和其他用途結合。

靈活性強:風力發電機可以根據需求調整發電量,與太陽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形成良好互補。

缺點

初期投資和維護成本高:風力發電的初期投資成本較高,包括風機建設、安裝和基礎設施鋪設。

炫影、噪音影響:陸域風機運轉時產生的炫影、低頻噪音可能導致附近居民不適。

威脅野生動物:風機葉片轉動可能造成飛行鳥類死傷,風機打樁也可能影響海洋生物的生態環境。

  1. 生質能

生質能利用農業和工業的廢棄物發電,促進循環經濟,但加工的過程有碳排疑慮。

生質能是指利用有機材料(如農作物、木材、廢棄物等)轉化為再生能源的技術。這些有機材料通過燃燒、發酵或熱化等過程,可以產生電力、熱能或燃料。生質能不僅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還能有效處理廢棄物。

優點

形式多樣:生質能可以轉換為氣體(如沼氣)、液體(如生質柴油和生質酒精)和固體燃料,可滿足不同能源需求。

可減少廢棄物:生質能利用農業和工業的廢棄物發電,可減少廢棄物污染環境,還能促進循環經濟。

提升農業經濟:靠著種植能源作物,農民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來源。

缺點

土地和資源競爭: 生質能的原料通常來自農作物及森林,自然資源有限情況下,可能會影響糧食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轉化效率低:生物質轉化為電力或液體燃料時,能量損失較大,導致最終的能源產出低於其他再生能源。

碳排疑慮:雖然生質能被視為碳中性,但在生物質材料的種植、收集、加工和運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此外,不完全燃燒還可能釋放有害氣體。

  1. 地熱發電

地熱發電屬於基載能源,能夠24小時穩定發電,但所需的技術門檻較嚴苛。

地熱發電是利用地球內部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技術,透過鑽井將地下熱水或蒸汽引出地表獲得能源。地熱資源通常位於火山活動區域,具有穩定的能源供應,能夠提供24小時基載電力。

優點

穩定性高:太陽能和風能的供電往往受到日照和風速的限制,地熱發電不受天氣的影響,在用電需求高峰能持續運作。

抗災能力強:地熱發電廠在面對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時,通常能保持運行。

土地需求小:地熱發電所需的土地面積相對較小,適合土地資源有限的地區。

缺點

初始成本高:開發地熱發電需要大量的地質探勘和鑽井,前期投資成本極高,且所需技術門檻嚴苛。

環境疑慮:地熱井會可能會破壞地表景觀、影響生態,鑽鑿時的蒸汽和熱水可能含有毒性氣體,不過在安全措施準備齊全下不會影響居民安全。

供應源位置掌握不易:地熱適合開發地區有限,且持續供應量難以精確計算。

  1. 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的優勢是可以快速因應用電需求調整發電量,缺點是建設水壩需要大量土地。

水力發電是一種利用水流的位能來產生能源的技術,依運轉型態可分「慣常式」和「抽蓄式」,前者利用河流的自然流量,後者是利用上下水池的高低落差來發電,用電尖峰時從上池釋放水至下池發電;並在用電需求低時再抽水回上池。

優點

快速調節供電:水力發電可快速啟動和調節電力輸出,適合應對電力需求尖峰。

運營成本低:水力發電技術成熟,且運作高度自動化,所需人力少。

高轉換率:水力發電的轉換效率可達90%以上,遠高於其他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

缺點

生態破壞:建造水壩和水庫可能會淹沒大片土地,破壞當地生態系統,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

依賴水資源:水力發電依賴穩定的水資源供應,乾旱時可能導致發電量減少,甚至停止發電。

需要大量土地:建設水壩需要大量土地,可能導致農田淹沒和居民遷移,對當地社會造成影響。

台灣的綠能政策趨勢是什麼?

台灣政府喊出要將國家打造成「亞太綠能中心」,不僅強調多元化的再生能源,還注重節能和儲能系統的整合。最新目標是202611月再生能源占比達20%,太陽光電達到20GW(百萬瓩)、風力發電達到6.5GW,當中又以離岸風電特別受到國際投資者的關注。

此外,儲能技術的發展也備受重視。根據台電規劃,2025年累計儲能容量達到1,000MW(千瓩),以提升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韌性。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2022年台灣儲能新創企業的投資金額首次超過太陽能,未來台灣的綠能產業有望吸引能源、科技及金融等不同領域的投資者加入。

台灣政府為實現淨零,正持續擴大綠能占比。

綠能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各國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再生能源技術,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綠能市場的擴展預計將帶來更多環保效益和經濟機會。

https://www.reccessary.com/zh-tw/news/world-market/what-is-green-energy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