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權交易開賣首月掛零!逾8成專案下架,田建中:市場剛開始、需時間磨合

2024-11-12

數位內容部   台灣碳權交易所 日期:2024-11-07

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首批國內碳權10月上架後,至今無成交案例,且6件專案中,有5件已屆銷售期間下架。專家指出,由於每噸高達2,500元起的掛牌價格,與碳費費率300元差距過大,預計未來交易價格可望下修。

台灣碳權交易開賣首月掛零!田建中:市場剛開始、需時間磨合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今年10月首度上架6080噸國內碳權,截至今(7)日尚無成交案例,且6件專案中已有5件因屆期下架。目前僅存台北101大樓停車場採用高效率光源案,提供30噸碳權、每噸3500元,銷售期限至明年3月底。

對此,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首波定價交易賣方掛牌一個月試水溫,價格主要反映減碳成本。另外,買方則需考量環評增量抵換、抵減碳費等因素,決策過程較長。整體而言,國內碳權市場才剛起步,供需仍在磨合階段。

針對當前碳權市場價格與交易機制,田建中進一步分析,目前碳權每噸價格與一般碳費費率每噸300元差距懸殊,使企業缺乏購買意願,因此現階段買方主要著眼於企業擴廠環評所需的增量抵換。

儘管目前尚無定價交易成交案例,田建中仍指出,市場參與者已逐漸形成共識,碳交易機制確實已經落地,促使企業開始評估自身減碳措施。他認為,雖然價格需要一段時間讓買賣雙方磨合,但對未來成交量抱持樂觀態度。

國內碳權限制過多流動性、誘因皆不足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目前將商品分為「抵換專案」和「自願減量專案」兩大類,但交易制度相較國際市場存在諸多限制。碳市場研究員胡湘渝表示,台灣雖為防範投機而設限,但過度管制反而可能抑制市場發展。以歐盟、澳洲等成熟市場為例,皆允許碳權多次轉讓,並採數位化機制,企業可自由交易直至註銷使用。

相較之下,台灣碳交所目前僅允許碳權交易一次,大幅限制市場流動性。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坦言,這確實影響市場活絡度,但強調目前仍處起步階段,需先建立各界信任。他也認同未來應適度鬆綁管制,以利企業評估財務風險。

另外,根據環境部規定,企業使用國內碳權抵減碳費可獲1.2倍加成,但上限為排放量的10%,國外碳權則僅為5%,購買碳權誘因不高。業界也建議,應開放更多國外自願性碳權納入抵減範圍,透過修法擴大市場規模。

碳權每噸2500元起跳遠高於首年碳費費率

據碳市場媒體reccessary報導,碳權開發商南極碳台灣區核心業務資深經理廖佩瑄觀察,國內碳權的潛在買家包括半導體業、製造業等碳費徵收對象,以及具產品外銷需求的美容業、農業及螺絲業等。而國營事業中鋼雖為排碳大戶,但表示目前持有的碳權足以支應環評需求,短期內無外購碳權計畫。

並且由於今年10月,台灣碳權交易所首度開放定價交易,共推出六件碳權商品,每噸2,500元至4,000元的掛牌價格,遠高於首年度碳費費率300元,價差過大導致市場觀望,遲遲未見成交。

據經濟日報報導,熟悉碳交易市場官員也分析,隨著大眾對碳權市場認知加深,購買行為將趨於理性化,購買者會根據實際需求購買碳權。價格今年可能會略有下降,但隨時間演進,減碳愈來愈難,未來市場價格走勢如何變化仍待觀察。

官員進一步指出,碳費開徵後,碳費交易對象會惜售國內碳權商品,因為自用可能比出售更為實惠,但也有可能採取協議交易等方式,換取最大利益。 他預測,未來國內碳權商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預計會轉向非碳費徵收對象,特別是金融業者。因此在交易方面,小額碳權商品相較於大額度商品,可能會具有更高的市場競爭力。

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90807/post/202411070028/%E5%9C%8B%E5%85%A7%E7%A2%B3%E6%AC%8A%E4%BA%A4%E6%98%93%E9%96%8B%E8%B3%A3%E9%A6%96%E6%9C%88%E6%8E%9B%E9%9B%B6%EF%BC%81%E9%80%BE8%E6%88%90%E5%B0%88%E6%A1%88%E4%B8%8B%E6%9E%B6%EF%BC%8C%E7%94%B0%E5%BB%BA%E4%B8%AD%EF%BC%9A%E5%B8%82%E5%A0%B4%E5%89%9B%E9%96%8B%E5%A7%8B%E3%80%81%E9%9C%80%E6%99%82%E9%96%93%E7%A3%A8%E5%90%88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