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電力真相】陰天也能發電?太陽能發電有光就行
2025-03-05台電月刊 741期 | 2024 年 09 月號 文|洪維珣 圖|編輯部
協助編審單位|台電再生能源處 電力與生活 | 電力面面觀 | 電力知識
民眾對太陽能有不少刻板印象,包括多數人認為太陽能板較適合日照強烈的中南部地區,或裝設在較為陰雨的北部恐會影響發電效率、裝設效益不佳。這樣的印象也影響太陽能板的裝置進度,但隨科技進步,即使在多雲的天氣條件下,太陽能板仍能持續產生乾淨、可再生的電力。
有光就能發電 不怕陰雨連綿
太陽光電是目前可預測性最高的再生能源選擇,即便日有陰晴,但只要有白天日照,我們仍然可以依賴太陽能發電作為社區與產業的可靠電力來源之一。
太陽能板又稱作太陽能光電模組(Photovoltaic Module, PV Module),主要是透過太陽能將陽光轉換為電能的裝置。太陽能電池板由多層組成,頂層通常由鋼化玻璃製成,可保護太陽能電池,同時允許陽光透過,第二層為封裝層,主要是為了固定太陽能電池,每一層由多個太陽能電池製成,並排列成格子狀產生最大效益。
太陽能電池通常由矽等半導體材料製成,當陽光照射到這些裝置的時候,光子就會影響太陽能電池表面、將能量轉移給電池中的電子,電子轉趨活躍並脫離原子鍵,當自由電子流過半導體材料時就會產生電流,這時產生的直流電(Direct Current, DC)透過變流器轉換為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 AC),再併入電網。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太陽能板其實不是依賴直射的陽光或熱力發電,而是日光,只要是太陽光線能夠穿透雲層抵達地面,這樣的光線程度就已經可以被太陽能板吸收並轉換為電力。即便在風雨交加、多雲、甚至是颱風天、梅雨季節,只要是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周遭景物的白天,太陽能板就可以提供一般家庭使用,也可以輸送到電網中。
由於太陽能板產生的電量與日照有關,代表電量會因雲層厚度而有增減。據研究,在輕微雲層覆蓋下,太陽能板仍可做功發電。荷蘭的研究人員也發現,在部分條件下,因為雲層會反射更多光線,讓多雲天氣反而對太陽能發電條件更有利。
太陽光電主要是利用太陽能板將特定頻率的光能轉換成電能,發電量的多或少會因為太陽能板接收到的陽光強或弱而有所影響,從實測發電效益來看,以今年7月24日、25日凱米颱風襲臺期間為例,彰濱光電站測得之平均日照量分別為2.27kWh/M²、0.87 kWh/M²,發電量仍有18萬8,951度、6萬3,630度,對比8月3日彰濱光電站平均日照量為7.37 kWh/M²,發電量58萬3,966度,可以看出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在陰天也會產生少許電能並非完全無法發電。
臺灣占地理優勢 太陽能成發展綠能重要關鍵
臺灣地區因為陽光充沛、日照充足,具備良好的太陽光發電條件,太陽光發電實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兼顧環保、生態之潔淨發電方式。而臺灣國內用電尖峰主要集中在夏季,使用太陽能來支援用電尖峰也相對容易。截至今(113)年6月底止,台電已建置太陽光電裝置容量290.7MW,113年度累積至6月底發電量為約1.98億度。
據台電統計,再生能源發電度數今年6月來到約28.5億度,其中太陽光電也擔任發電要角,6月發電度數為約15.42億度,占54.1%。後續也將繼續推動大型太陽光電開發方案,預計在2025年達成500MW之開發容量目標,估計年發電量約6.5億度,朝再生能源願景繼續前進。
太陽能光電發電量計算公式
年發電量=設置地區平均年日照小時X(設置面積(坪)/2)
年平均發電量(kW) = 太陽光電年發電量 / 裝置容量
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tpcjournal/article/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