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螺絲扣件業逆襲,直面迎戰ESG:中租攜手產業界創造共好

2025-04-06

文 中租控股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2025-03-31

中租控股-碳足跡-智慧製造-螺絲產業-ESG轉型

在聯合國積極倡議下,ESG成為當今商業界顯學。向來專注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中租控股,在力求深耕實踐ESG的同時,也將自身的經驗與力量,用於協助中小企業減少ESG轉型過程的挑戰。中租控股策略長廖英智指出,中租協助產業界開展ESG責無旁貸。

有鑑於歐盟將研擬於2027年落實「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開徵碳關稅,碳排者付費當道,中小企業與ESG不再遙遠。中租控股與《天下雜誌》展開為期3年質化調查研究,繼首年的台灣工具機產業之後,第二年聚焦螺絲扣件產業ESG先行者,期望專案研究成果,能為其他業者提供「他山之石」的解方。

開徵碳稅,台灣螺絲業者的課題

台灣螺絲扣件產業品質佳,交期迅速,在全球螺絲螺帽供應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根據經濟部國貿署綠色貿易網的資料顯示,台灣扣件產業,外銷比例超過90%,是全球第三大扣件出口國,長年享有「螺絲王國」美名。

依據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2024年報告指出,全台螺絲、螺帽及鉚釘製造業工廠約有1,600家,5成位於南台灣,最大產業聚落為高雄市。全台有上千家螺絲業者,從業員工人數達4萬人,總產值約新台幣1,500億至1,600億元。

面對CBAM的大刀,螺絲業者被迫直面迎戰。曾協助逾30家螺絲業者進行碳盤查、2家業者完成碳足跡報告,成功大學品質與創新研究中心產學研究教授呂執中坦言:「當碳價突破每公噸100歐元,淨零碳排也將從軟性需求變成剛性需求。2025年全台可能會有許多螺絲業者因而選擇結束營業。

積極轉型,動態思考,符合國際規範

成功大學品質與創新研究中心產學研究教授呂執中建議,業者可先探盤查開始,設定目標,從「碳足跡」思考減碳作為。

呂執中分析目前台灣螺絲業者有兩大應變類型:一類是評估過相關成本與效益、無國外設廠計畫、無接班人,可能會選擇良性關門;另一類則是積極啟動轉型計畫,思考如何符合國際規範。

危機即是轉機,台灣螺絲業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有越來越多企業發展智慧製造,運用AI、大數據來轉型。呂執中建議,「業者可以先進行碳盤查,做完查證的可以設定目標,從『碳足跡』來思考如何減碳。」

此外,在人力短缺的時代,螺絲業者要學會動態思考,長遠來看,投資採購更智慧化的新設備,可降低固定成本,有利於環境永續與公司治理,將是未來勝出的關鍵之一。 

實踐ESG,用對的方法悲天憫人

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曾光華教授詮釋,「實踐ESG就是用對的方法悲天憫人」。

實踐ESG不只是螺絲業者的課題,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曾光華直言,「做ESG是一件無可迴避的事!」只要想鞏固市場地位、預防經營危機、或提升產業地位者,都必須跟上這股世界潮流。

曾光華巧妙比喻:「在我看來,Environmental是悲天,Social是憫人,Governance就是用對的方法做事。」換言之,「實踐ESG就是用對的方法悲天憫人」,他以一句話精彩詮釋。

「企業要做ESG,關鍵就在領導者。」曾光華提醒,領導者是否用心、有熱情是能否開啟ESG動能的成敗所在。公司組織ESG團隊,進行盤查,確認哪些業務可與ESG結合、是否有外部合作機會,「努力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呂執中也再三提醒業者:現在不做就來不及了,「企業可以找學校合作碳盤查,現在政府有很多計畫都在協助企業加速變革。」

接下來,就是設立標準。曾光華建議一開始不需太高標,可由公司或部門相關項目先做起,讓大家實際感受到改變的好處,一旦有成果,就提供獎勵或獎金,畢竟,「一個人走比較快,一群人走比較遠。」

擴大影響,為社會創造共好

中租控股策略長廖英智認為,企業齊心擴大ESG影響力,為社會創造共好。

ESG就是一段共好的過程,廖英智指出:「推動ESG是理念、目標,內部產生效益,成為企業文化,對外展現價值、誠信經營,而擴大ESG的影響力,是企業為社會創造共好的最佳方式。」

曾光華認為,共好要從企業主的戰略思維為始,以員工的實踐執行為圓心,拓展到第二圈的供應商協同合作,再延伸到第三圈的社區共同參與,唯有攜手共進,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建構同心圓式的ESG藍圖。

就長期發展策略的面向上,呂執中建議:「選定有需求、高標準的客戶,並以該客戶在ESG上的要求為目標。例如供應給Apple大廠的螺絲,每一顆都要做到淨零。」當目標明確,企業就有了改變的方向,若能以高標客戶的要求來規劃自身的ESG路徑,準備好,就有機會獲得客戶青睞。

廖英智表示,中租藉由抛磚引玉,期盼業界能結合產官學各界的力量,形成完整的永續支持體系,讓台灣企業能夠全面邁向ESG目標!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450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