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看時事/啟動碳管理 及早搶先機
2025-06-282025/06/27 經濟日報 李介文(勤業眾信永續轉型服務團隊資深執行副總經理)
根據2025年最新的世界銀行碳定價趨勢報告〈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目前全球共有80個碳定價機制,包含37個「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TS)」與43個「碳稅費(Carbon Tax)」機制,從2005年至今成長了八倍,且仍在持續成長。
受前述機制管制的產業範圍與企業數量也逐年擴大,使得全球企業對於碳排放的成本愈來愈有感。
台灣碳費機制也已正式推動,受影響企業需於2025年申報碳排量並可提出減碳計畫爭取優惠費率,於2026年繳付碳費。除了境內的碳排有價化管制,跨國的貿易也面臨碳成本風險。由歐盟領頭發起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是針對進口到歐盟的產品碳含量做管制,超過指定門檻者即須繳納費用,最新時程訂於2027年開始收費,未來可預期有英國、台灣、日本與中國等更多國家推出相同機制來回應。
從外部機制到內部實踐,碳定價助攻企業加速淨零
「碳定價」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帶來財務面的影響評估與考量,其貨幣化碳排放的環境成本,並具有引導減碳資金的功能。其中,外部碳定價的實施包含由主管機關實施排放交易系統與碳稅費的合規機制,以及由各類組織參與所形成之碳信用抵換的自願性機制。而受到前述主管機關相關機制影響,或是響應淨零與碳中和自願性目標的企業,已在近幾年逐漸將外部碳成本內部化,著手推動企業內部的碳定價機制,作為減碳推動與綠色溢價計算的參考。
強化碳風險應對,跨單位協作啟動內部碳定價
「內部碳定價」是企業在營運活動推動直接減碳之外,一個能有效為外部碳管制預做準備及協助減碳決策判斷的管理工具,其機制的設計與實施會依各企業實際的管理目標以及營運狀況而有所差異,包含管制標的、管制方式與碳價,通常需要經過內部跨單位密切地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各企業的方式。
隨著全球碳定價機制帶來的轉型風險與機會持續影響企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所提出的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第S2號「氣候相關揭露」中也要求企業揭露內部碳定價的資訊,如何建立完善的內部碳定價制度,預期將成為企業管理碳風險及驅動永續轉型的重要工具之一。
然企業若欲實施內部碳定價,可參考「影子價格」及「內部碳費」等常見的方式,以協助企業達到協助低碳決策或引導低碳資金等不同的預期目標。同時,企業可參考國際框架CDP問卷,針對內部碳定價相關題組的要求來決定機制的細節,例如CDP對於領導等級的企業,要求之一為內部碳價格的訂定須符合科學指引或情境分析的結果。
在氣候變遷壓力持續升高的此刻,碳有價已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實質影響營運風險與企業競爭力的現實挑戰。面對「排碳有價」時代,企業更應積極應對、正面迎戰,除了密切掌握各國法規動態,還須持續檢視與調整自身的因應策略;愈早啟動碳管理、布局內部碳定價的企業,愈能搶占市場先機,掌握關鍵碳競爭力。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2331/883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