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水小水力發電捷報頻傳,潛力場址續盤
2025-09-19- 09.17 工商時報陳逸格
小水力發電是低碳且穩定的新能源,被政府納入國家多元綠能施政重點項目,受到業界與市場高度期待。台灣自來水公司(簡稱台水)近年積極衝刺新能源,尤以小水力發電屢創佳績最為亮眼;透過盤點與利用自來水供應系統中既有的高低落差,台水成功將水流的重力勢能轉化為電能,不僅為該公司的淨零轉型目標鋪路,也為台灣的能源結構多元化注入新動力。
董事長李嘉榮受訪指出,台水公司的小水力發電計畫已取得顯著成果。目前已完工的三處案場,包括台東利嘉、台中沙鹿及雲林湖山,總裝置容量已達 2,345 KW。此外,還有三處正在施工中,分別是台南南化、宜蘭深溝及苗栗泰田,完工後將再增加 1,675 KW。另有兩處,彰化鳥嘴潭及台中后一,也正在辦理發包作業中,預計將再貢獻 1,394 KW 的裝置容量。這份成績單顯示,台水公司正逐步且有系統地將潛力案場轉化為實際的綠電來源。
李嘉榮分析:一、穩定的發電來源:相較於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受天氣影響較大,小水力發電主要依賴穩定運作的自來水管網系統,能提供持續且可預測的電能,有助於電網穩定。二、低環境衝擊:台水的小水力發電多利用既有設施,如淨水廠、配水池與管線的高低落差,無需新建水壩或大幅改變地貌,對環境的影響遠小於大型水力發電。三、技術與經濟效益:隨著越來越多案場的開發,不僅能提升小水力發電的技術與經驗,也能形成規模經濟,降低開發成本,進一步提高其經濟效益。
儘管成績斐然,台水在推動小水力發電的路上仍面臨挑戰。李嘉榮提到,部分管網中的減壓閥位置腹地狹小,若能開發出具備發電與減壓功能的微型水力設備,將有助於擴大業務範圍。此外,法規的限制也是一大關鍵,他期盼政府能將「抽蓄式水力」納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這將為台水帶來更多發展潛力。
台水公司的小水力發電計畫不僅是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的具體行動,更是將傳統供水業務與綠色能源創新作結合的成功案例。透過持續盤點潛力場址並與民間業者合作,台水正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和能源獨立性貢獻關鍵力量,預示著台灣能源轉型2.0時代,小水力發電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針對未來規畫及潛力場址盤點,李嘉榮表示,台水公司目前已辦理鳥嘴潭淨水場及后一淨水場招標案,並持續盤點潛能案場,案場須具備足夠水頭差與穩定流量,同時必須確保供水安全的情形下才進一步推動辦理。台水目前評估中明確可行之案場有:一、台南地區南化淨水場至北平減壓站,北平減壓站原為南化供水幹管之減壓站,於豐德配水池完成後將減壓設備拆除,現僅存混凝土設施舊址及地下供水幹管經過,經評估具設置效益,將積極推動辦理。 二、新竹地區隆恩堰至分水工之渠道、分水工至新竹二場之原水管,初步評估具設置之效益,目前正辦理進一步之設置可行性分析,如審查符合效益且具可行性,將積極推動辦理。
小水力發電過程零碳排,較太陽光電具有更高的發電效率(24小時供電)」,受到各界期待。李嘉榮說,太陽能光電及小水力發電都是台水公司目前發展綠電的重點項目,其中小水力發電,能源來源穩定、可持續,全天穩定供電,不會枯竭;運轉時數為太陽能的 3~6 倍,不像太陽能受限於天候日照,可能有間歇供電之情形。但小水力相較於太陽光電一般規模較小,個別案場的發電量則往往較太陽能案場低,且必須在確保符合不影響供水營運、管線操作安全及水質管理之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評估推動。因此,台水將持續盤點具小水力發電潛力之案場,以結合水資源與能源轉型的創新實踐,利用現有場站打造具備再生能源資格的小水力發電系統,讓與水相關的綠電持續擴大成長,也為營運添動能。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917700808-43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