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韌性自足未來城市 一場綠電與農業的經濟創新

2025-09-22

新唐人亞太台 2025 09 22 日訊

台灣正面著對極端氣候、地緣政治、產業用電需求等多項挑戰,對此,農業專家施昭彰博士運用專業知識指出,如果能將能源、農業與國土規劃進行一場顛覆性的跨域整合,不僅能化危機為轉機,更能從「易受災島國」蛻變為全球第一座「韌性未來城市示範島」。

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引領全球,在全球市場中扮演關鍵樞紐角色,但日漸龐大的用電需求,也讓台灣社會在「核能」與「綠能」之間擺盪,對此,農業專家施昭彰博士運用專業知識,以顛覆性的思維,提出一張新模式的農電共生戰略藍圖。

德國漢諾威大學博士 施昭彰:「光能變成化學能、變成生物能的轉換器是在葉綠體。所以如果你能夠讓光合作用無限上綱,然後它的呼吸作用盡量的減少,然後增加土壤裡面的這些黃碳,就是它的有機質多的時候,植物的生產如果能夠控制微氣候的風,控制它的光,控制它的溫度跟濕度的時候,它的產能是不能想像的,它就無限上綱。」

施昭彰博士解釋,過去的農地種電模式,常因農業產值過低,導致「假種電、真佔地」的亂象。而在新的技術下,能將太陽能設施視為一座座最先進的「植物工廠」。

德國漢諾威大學博士 施昭彰:「根據我的規劃,一公頃我們可以產大概10MW,就是現在的10倍以上的這種電量。」

這座「植物工廠」的秘密,在於「光電+光熱」的混合模式。施昭彰博士表示,傳統太陽能板僅能捕捉陽光中47%的可見光,但太陽輻射中有高達46%的能量是紅外線熱能。新模式透過溫室集熱與儲能技術,將這些熱能收集起來,並透過有機朗肯循環(ORC)等技術,將能實現日夜皆可發電。如果在這些農地選擇高價值的耐陰性作物,在農業產值上甚至能超越發電收益。

德國漢諾威大學博士 施昭彰:「我們只要5萬公頃就夠了,那5萬公頃的農地來產電的話,我們還有很多的農地可以,或者是我們的土地就可以做其他的用途,可以做很好的國土規劃。」

根據國際氣候變遷報告(IPCC)的要求,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將碳排減少43%。施博士指出,一座大型核電廠的建置需要72120個月,若加上漫長的審核程序,根本趕不上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氣候戰役。相較之下,大型太陽光電站僅需618個月即可完成部署,建置成本也比以前大幅降低,綠能不再只是環保的理想,更是最務實且最具投資價值的選擇。

德國漢諾威大學博士 施昭彰:「如果民間企業率先來帶動的話,各行各業的經營來帶動,可以促成我們政府趕快覺醒,跟著後面來錦上添花。」

施博士說,這套系統還能讓全台灣各地都普及微電網系統,徹底改變台灣脆弱的能源韌性,來更好面對極端氣候與地緣政治風險。而為了能推廣並實現這個張藍圖,施博士也不停在各地奔波演講,號召各界一起來實現這份戰略藍圖。

台中國美扶輪社2025-26年度公共形象委員會主委 羅守明:「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新的觀念,我們換位思考,這個東西將來也會是一個非常可以發展,讓台灣變得更好的地方。」

台中國美扶輪社創社長 林南菁:「我覺得自然環境其實也需要靠科技的進步跟提升,讓我們台灣這塊土地可以更好。我個人覺得,這個不是我們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得到,需要企業、人民的土地、國家土地,或者是一些銀行團體來互相搭配才能夠完成,因為畢竟是一個非常大的願景。」

台中國美扶輪社現任社長 蔡亞臻:「我們的台灣的政府要大力的來支持,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夠達到一個綠電的發展,更整合更完整。」

施博士也期望,能以民間企業的創新與技術力量,帶動政府的政策覺醒,共同打造一個真正自給自足、不懼災害、充滿韌性的綠能未來島嶼。

採訪撰稿:林沛芸 黃庭鋒
攝影後製:邱添喜 池千里

https://www.ntdtv.com.tw/b5/20250922/video/405011.html?%E6%89%93%E9%80%A0%E9%9F%8C%E6%80%A7%E8%87%AA%E8%B6%B3%E6%9C%AA%E4%BE%86%E5%9F%8E%E5%B8%82%20%E4%B8%80%E5%A0%B4%E7%B6%A0%E9%9B%BB%E8%88%87%E8%BE%B2%E6%A5%AD%E7%9A%84%E7%B6%93%E6%BF%9F%E5%89%B5%E6%96%B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