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打造水上太陽能島 開啟綠電新時代

2025-11-10

記者 俞璟瑤 / 責任編輯 新聞中心 報導2025/11/10 16:42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周一登場,能源轉型議題也成為焦點。去年全球再生能源新增容量創下新高,但離聯合國目標仍然有一段距離。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漂浮式太陽能發電廠,是東南亞最具代表性的綠能計畫。業者結合水力與太陽能雙能源系統,提升供電穩定度與發電效率,不過也有研究也指出,太陽能板遮蔽水面可能影響水中生態,如何在能源轉型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全球綠能發展的腳步。

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峇當艾水庫,一整片太陽能板閃耀著金色光芒,不是架在地面,而是漂浮在水面上。這座「漂浮式太陽能電廠」被譽為東南亞最具代表性的光能基地,也讓再生能源發電走向全新境界。

能源集團執行長蘇海里表示:「水力發電廠原有完善的輸電線與變電設施,讓太陽能能夠直接併入電網。」靠著現有基礎設施,這座漂浮在水上的電廠省下大筆建設成本,也讓能源轉型更有效率。

這片「光之島」由數十萬片太陽能板組成,漂浮在靜謐的水庫上。能源集團技術主管謝傑洛米指出:「最大優勢是不佔用陸地空間,只利用水面即可。加上水溫較低,能讓太陽能板維持高效率運作。」業者估算,在相同日照條件下,浮動式太陽能的發電效率可提升一成到一成五。

除了提升效率,這種結合水力與太陽能的互補模式,也讓供電更穩定。蘇海里說:「白天由太陽能發電,晚上則釋放水庫水力發電,兩者完美互補。」這項設計成功解決了再生能源「白天太多、夜晚不足」的長年難題。

根據國際水力發電協會統計,亞太地區目前占全球漂浮太陽能市場近五成,預估到2034年市場規模將超過370億美元。該協會副執行長瓦爾維德指出:「漂浮太陽能的高度可擴展性,讓它能在全球任何有水庫的地方發展,從巴西到葡萄牙、再到亞洲,都正快速成長。」

國際再生能源署最新報告也顯示,2024年全球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582吉瓦,創歷史新高。然而要在2030年前達成聯合國「綠電翻三倍」的目標,每年仍需提升16%以上的增速。專家推估,若全球6,000多座城市全面採用漂浮式太陽能,理論上可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部主管三橋慶樹則指出:「東南亞的能源轉型挑戰嚴峻,電力需求到2050年預計將增長三倍,我們必須加速發展清潔能源。」

但並非所有專家都一面倒看好。美國康乃爾大學環境科學家格羅斯基提醒:「漂浮式太陽能板雖綠色,但仍是人為干擾,可能改變水生植物、微生物與無脊椎動物的生態平衡。」

研究團隊發現,太陽能板遮蔽陽光,影響水中溶氧,導致池塘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近27%。不過他也指出,相比化石燃料,浮動太陽能的整體碳足跡仍低得多,關鍵在於設計與覆蓋率之間的平衡。

從陸地走向水面,從光能到永續,漂浮式太陽能正改寫全球能源版圖。唯有在發電與生態之間找到共生之道,這片「漂浮的陽光」才能真正成為照亮未來的希望。

https://news.tvbs.com.tw/world/3036277

   ^ 
TOP